郑连斌:绘制中国人的体质地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研究生向小雪从郑连斌身上受益最深的,是他严谨的工作态度。“每次调查中,他都会认真监督每一个人的测量,以尽量避免出现误差。他让我们明白,科学是严谨的,搞科研的态度必须是严肃认真的。”

    郑连斌的敬业精神也深深影响着团队的每一个成员。

    2019年,团队开展了“中国56个民族的表型调查”,随后开始筹备出书。然而2020年8月,郑连斌的身体出了问题,去医院做检查被高度怀疑是癌症。在做完穿刺等待结果的5天住院时间里,郑连斌每天还是会在工作群里准时出现,给大家安排出书的各项工作,提出注意事项。只有宇克莉等少数人知道郑连斌的状况,看到他忘我的工作状态,心里很难受。还好最终检查结果出来,是一场虚惊。

    传统的体质人类学近年来受到冷落,因为研究人员必须下苦功夫做调研,而影响因子高的期刊又不接受这类论文,所以需要耐得住寂寞,甘心坐冷板凳。郑连斌用自己的言传身教告诉大家,要“有耐心,不计较,用一个个扎实的数据来说话”。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在由中国科学文献计量评价研究中心发布的高校人文社科学者期刊论文排行榜(2006—2018)的社会学学科排名中,郑连斌的论文影响力位列第一。

    郑连斌从事民族体质人类学研究田野调查的行程已超过30万公里,他的足迹遍布全国22个省份、200多个村庄。如今,本可以退休在家享受天伦之乐的郑连斌仍然与年轻人一起爬高山、涉险滩,在大山里,在边境线,在一个又一个散落在地图上的小村庄从事着他喜爱的体质人类学研究。

    为什么不愿意离开?郑连斌说:“拥有五千年文明的中华民族还缺少一份完整的、可靠的、属于我们自己的身体数据。我既然从事了这项研究,就有责任来完成这个任务。虽然工程浩大,但我还是想坚持下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