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帆起航 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1-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二○二○年十一月八日,浙江农林大学学生在校园里晨读。该校通过引导学生早起晨读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学风,达到育人目的。陈胜伟 摄

■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特别报道

    疫情防控取得重大战果,教育脱贫攻坚取得重大胜利,全面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取得重要进展,教育改革开放实现重大突破,教育事业发展水平得到重大提升……刚刚过去的2020年,中国教育人一步一个脚印,一步一个台阶,推动中国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

    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是“十四五”规划开局之年,也是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的关键之年。对于这个特殊之年,1月8日落幕的2021年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立足“十四五”时期我国教育进入高质量发展的新阶段,面对推进现代化、构建双循环格局、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新形势、新需求,以展现新气象新作为、开启新征程的奋斗姿态,制定了新一年中国教育改革发展的总体方案,锚定了2021年教育改革发展的主攻方向和着力点,为建设教育强国开好局、起好步奠基。

    关键词1 党的建设      

    深入实施“百年行动”,形成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党的全面领导是办好教育的根本保证。要以迎接、庆祝建党百年为契机,完善坚持和加强党对教育工作全面领导的体制机制,形成落实党的领导纵到底、横到边、全覆盖的工作格局。

    强化党的创新理论武装。把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为首要任务,做到学深悟透、融会贯通、真信笃行。深入实施迎接建党100周年“百年行动”,扎实开展“四史”学习教育,筑牢听党话、跟党走的思想根基。发挥教育系统优势,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创性、学理化、学科化研究阐释。大力弘扬理论联系实际的马克思主义学风。组织引导离退休党员在讲好“四史”中发挥独特作用。

    健全党的基层组织体系。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强化教育系统党的基层组织的政治功能和组织力。深化创建“让党中央放心、让人民群众满意的模范机关”,走好第一方阵。坚持和完善高校党委领导下的校长负责制,全面落实新修订的普通高校基层组织工作条例,建强基层党支部。会同中组部出台建立中小学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文件。会同中组部开展加强民办中小学党的建设专项工作,确保党的教育方针得到全面贯彻。

    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新修订的教育系统贯彻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实施细则已经印发,要逐级建立责任清单,形成责任落实的闭环。严格实行报告会、研讨会等“一会一报”制,重点对开学典礼和毕业典礼、知识分子工作、高校网络公众号建设管理等提出更加细化的要求,加强网络阵地管控,坚定不移地用马克思主义占领高校阵地。

    坚定不移全面从严治党。部党组首先要扛好主体责任,严格执行《党委(党组)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规定》,完善与驻部纪检监察组的沟通机制,不断提高履职尽责本领。加强和改进巡视巡察,突出政治监督要求,深化巡视巡察上下联动。持续加强作风建设,积极培育奋进文化,引导干部开拓进取、求真务实,对形式主义、官僚主义等问题的新表现,绝不手软,露头就打。严格执行中央八项规定精神,聚焦“存量清楚·增量清零·生态清明”目标,强化监督执纪问责,营造风清气正的良好政治生态。

    关键词2 立德树人     

    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

    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是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根本要求,是提升人民群众教育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的核心内容。当前,面对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机制尚未完善,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需要深化,对青年学生的思想行为表现和成长发展轨迹把握不够精准等难题,2021年要持续完善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育人体系,为落实落细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供更加科学的导向、更为多样的资源、更加灵活的方式。

    提升思想政治工作质量。大中小学思政课一体化建设指导委员会不久前成立了,要切实发挥好作用,加强对不同学段不同类型思政课建设的指导。实施新时代思政课改革创新工程,加快壮大思政课教师队伍,深入实施“一省一策思政课”集体行动。落实《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探索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有机结合。加快构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体系,深化“三全育人”综合改革。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伟大抗疫精神。支持“五老”参加关心下一代工作,护航青少年健康成长。

    发挥教材培根铸魂、启智增慧作用。要用好义务教育和普通高中三科统编教材,完成中等职业学校三科统编教材编写,推进三科统编教材使用全覆盖,民族地区按照中央要求坚决落实到位。出台实施《新时代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建设规划》,提升教材育人效果。

    加强语言文字工作。语言文字是文化的重要载体,是文化自信的源泉。要研制语言文字事业“十四五”规划和国家语委“十四五”科研规划。实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普及提升工程和推普助力乡村建设计划,推进学前学会普通话。加大民族地区教师等重点人群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培训力度。发布实施《信息技术产品语言文字使用管理规定》,优化全球中文学习平台建设。继续实施“中华经典诵读工程”“古文字与中华文明传承发展工程”,推进“中国语言资源保护工程”二期建设等。

    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要抓好体育、美育文件的落实。完善“健康知识+基本运动技能+专项运动技能”体育教学模式,构建五级学校体育竞赛制度。在师资队伍和场地设施建设关键问题上,强化地方责任,在教体融合、校社协同中找办法、拓资源。要探索构建学段有机衔接、课内课外深度融合的美育体系。鼓励各地结合实际制定实施学校美育教师配备和场地器材建设三年行动计划。要科学评价,促进体育、美育工作落到实处。要面向全体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增强学生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持续做好儿童青少年近视综合防控工作。要发挥劳动教育的综合育人作用。把劳动教育清单丰富起来。健全劳动素养评价制度。家校共同发力,教育孩子养成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习惯。

    大力度治理整顿校外培训机构。要全面评估前期治理工作,尽快制定治理方案。重点整治唯利是图、学科类培训、虚假等不良行为。综合运用经济、法治、行政办法,对培训机构的办学条件、培训内容、教材教案、收费管理、营销方式、教师资质等全方位提出要求。进一步明确市场监管、民政、发改、财政、公安等部门的责任,力争取得重大突破。要坚持眼睛向内抓治理,切实解决好学校内、课堂内教不到位的问题。要推进幼小科学衔接,深化中小学教育教学改革,加快推进普通高中新课程新教材实施。

    抓好中小学生作业、睡眠、手机、读物、体质管理。一是作业管理。对各学段作业明确要求,小学阶段作业不出校门,初中阶段作业不超纲,高中阶段作业不越界。二是睡眠管理。要把家庭和学校的边界划出来,要监测考核,确保孩子们睡眠充足。三是手机管理。禁止将手机带入课堂,同时通过多种方式满足学生应急通话需求。四是读物管理。要以推荐目录为主,具体用什么东西由家长去选择,教育部门主要是把好关。五是体质管理。要全面提高学生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

    关键词3 服务能力     

    打好服务能力跃升攻坚战,推动教育深度融入新发展格局

    人力资源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依托。要把教育看作新发展格局中的优先要素,自觉成为新发展格局中的内生变量,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重新书写教育高质量发展的生产函数。

    全面振兴乡村教育。要巩固拓展教育脱贫攻坚成果。落实过渡期“四个不摘”要求。紧盯控辍保学,确保动态清零成果持续巩固。要持续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教育服务均等化。加快补齐农村教育发展短板,推进两类学校建设,进一步消除大班额。提高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在公办学校就读比例。鼓励高中阶段学校多样化发展,全面加强县域普通高中建设。办好高校民族预科教育,深化教育对口支援,提高民族地区教育质量和水平。

    完善中国特色现代职业教育。进一步推进“职教20条”落实落地。以部省共建职业教育创新发展高地为抓手,整省推进构建职业教育发展空间格局。扎实推进高职扩招三年行动,加快推进高职院校分类考试,培养更多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继续落实“双高计划”、提质培优十大行动,总结推广1+X证书制度试点,开展本科层次职业教育试点。探索中国特色学徒制,建立省级产教融合型企业认证制度,建设校企合作命运共同体。

    优化高等教育结构。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瞄准科技前沿和关键领域,推进学科交叉融合,引导高校高起点布局支撑国家原始创新能力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基础学科专业。要优化人才培养结构。深入实施强基计划,制定《基础学科人才培养规划(2021—2035年)》,探索基础学科本硕博连读培养模式。扎实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加快培养理工农医类专业紧缺人才。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向纵深发展,办好中国国际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要实施好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促进计划和基层成长计划,落实就业工作“一把手工程”,确保就业大局总体稳定。要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推进新时代中西部高等教育振兴,深化卓越研究生教育。启动新一轮“双一流”建设。坚定不移推进独立学院转设。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