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南民族大学:奏响精准扶贫新乐章
长期以来,中南民族大学秉承民族高校初心和使命,按照国家脱贫攻坚总体部署,充分发挥优势,在帮助定点帮扶地区脱贫致富、促进民族团结进步中奏响新乐章。
在科技扶贫上下功夫
水稻是湖北省种植面积较大、总产较高的农作物,但水稻产量长期以来深受稻瘟病影响。培育抗稻瘟病、耐冷寒的优质高产水稻,成为提高武陵山区水稻产量的关键。依托武陵山区特色资源植物种质保护与利用湖北省重点实验室,生命科学学院植物发育遗传研究团队经过多年探索,成功培育及改良了“骏优522”“长优72”两个耐寒抗病水稻品种,在湖北、湖南、江西等地的少数民族地区推广种植约50万亩,为当地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
学校还立足于武陵山区的自然地理特点和产业特色,深入开展一系列科技扶贫工作。马铃薯选育和高产栽培技术、全粉及深加工关键技术等研究成果,解决了马铃薯栽培产量低、薯渣利用率低等问题,在长阳属清江流域自然生态保护区建成50万亩原料种植基地。人工繁育的“七叶一枝花”也已在武陵山片区育苗近100万株。
2016年5月,学校与利川市共建“中国莼菜研究所”及“中国莼菜研究基地”,为莼菜品种改良、病虫害防治、莼菜微量元素成分研究及提炼、产品深加工、产品推介等提供全方位技术支撑。计算机科学学院与鹤峰县合作,利用物联网大数据实时监控、移动互联网追溯、云计算智能数据分析等信息技术,开发“有机硒茶质量管理与追溯智能系统”,顺利通过湖北省科技部门科技成果鉴定,并被认为达到“互联网+农业”国际先进水平。
2020年10月,资源与环境学院李立忠副教授带着“生态系统工程师”——小蚯蚓,再次奔赴鄂西山区。经过5个月试验,这种以蚯蚓为核心的生物技术初步实现了对土壤的修复改良。“生态系统工程师”进行土壤修复的方法走向产业化,为湖北省乃至全国范围内提供生态治理蓝本。
学校还实施了“中青年骨干教师志愿服务恩施计划”,选派多名具有博士学位的中青年骨干教师,赴恩施州宣恩、巴东、咸丰等地指导相关企事业单位解决技术性难题,以科技助力脱贫。
在教育扶贫中找路子
“我爱普通话,我爱中国。”经过普通话培训后,甘肃省临夏州临夏县韩集镇沙楞沟村一名11岁小女孩,对着中南民族大学志愿者们的镜头深情告白。该村是全县脱贫攻坚挂牌作战贫困村之一,散居着多民族群众,日常用当地方言交流,普通话掌握程度较低,认知水平、生产能力受到较大限制。
扶贫先扶智,扶智先通语。2020年夏天,学校组建“石榴籽推普脱贫志愿服务队”,奔赴沙楞沟村开展推普脱贫专项社会实践。“推广普通话,可以打通贫困群体与外界的‘交流隔膜’,这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青年志愿者、文学与新闻传播学院2017级学生向丹感触颇深。
学校还通过加大人才培养力度、提高教育资助力度,积极开展支教活动、组织学生到武陵山片区开展暑期调研与实习等,全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教育扶贫,助力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圆大学梦。学校每年向西部地区、武陵山片区等地实行招生计划政策倾斜,并在当地建立优质生源基地、设立励志奖学金。“十三五”期间,学校在武陵山片区17所中学建立了“优质生源基地”,累计录取本(预)科生5918人。其中,2020年录取本(预)科生1251人,占全校招生人数的18.75%。
2020年冬季,学校斥资40万元,为大一年级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了800余件羽绒服及1000余套棉被。自建校以来,学校始终坚持为家庭经济困难新生发放寒衣棉被等物资这一温暖举措。每年新生报到时学校还通过绿色通道、发放爱心大礼包、建档立卡新生专项资助金、回家路费补助等方式帮扶家庭经济困难学生,践行“不让一个学生因家庭经济困难而失学”的承诺。学校还加大对民族地区、贫困地区毕业生就业政策的宣传力度,鼓励毕业生回到家乡或到民族地区就业,特别是到经济社会发展急需的领域和岗位上去建功立业。
在文化扶贫中做文章
乡村振兴离不开文化建设,文化扶贫更应该关注文化传承。多年来,学校积极深入民族地区开展文化扶贫工作,搭建起了一座座连接民族院校与民族地区的“连心桥”。
美术学院与恩施研究院联合组织教授团队开展精准扶贫项目设计服务,将高校智慧与文化扶贫密切结合,唐崖土司城系列设计作品纷纷“出炉”,各类文创产品接连“面世”,让唐崖土司世界文化遗产“活”了起来。目前,唐崖土司城入口景观浮雕成为园区的一道主景,园区标志、接待用品、礼品、门票、工作服装等整体文化视觉形象,统一标识为唐崖土司的名片;设计的土司茶系列产品被当地数十家企业应用投产;学校还设计还原了36套土司系列服饰,再现了各种类别的土司着装,并被咸丰博物馆收藏,在各类民族文化活动中展出。
以公共管理学院李海鹏教授为负责人的“美丽乡村规划与发展政策咨询服务中心”,把扶贫开发与富在农家、学在农家、乐在农家、美在农家的美丽乡村建设结合起来,积极探索适合民族地区和贫困地区的美丽乡村新路子。学校湖北全面小康研究院主持完成的《湖北省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实施规划(2011—2020)实施情况监测与评估》等多篇报告,受到省部级领导批示,为实现全面脱贫、全面小康发挥出智库作用。
“专家的讲解,为白杨坪镇推动文化强镇产业兴镇战略提供了强有力的指导。”2019年12月9日,在听完专家宣讲后,该镇党委副书记、镇长张金源赞不绝口。当天,湖北省百名马克思主义学者党的十九大精神宣讲团成员、马克思主义学院尹旦萍教授深入白杨坪镇宣讲党的十九大精神,容纳200人的会场座无虚席。作为湖北省18所“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承担高校之一,学校负责恩施市三岔口社区“理论热点面对面”示范点建设。2019年,学校组织专家学者深入恩施市村镇街道开展了16场理论宣讲活动,覆盖基层干部群众3000余人。在宣讲活动中,专家学者与基层干部群众谈“家乡人”、聊“家里事”、说“家常话”,用具体鲜活的生活实例来阐释宏观理论,用生动形象的工作案例讲清方针政策。在开展好理论宣讲的同时,专家们还开展了产业讲座、发展研讨、助农认购、旅游推荐和社情民意调查等社会服务活动,助力抗击新冠疫情后的乡村重振和高质量发展。
在产业扶贫上出实招
“如何变‘输血式’扶贫为‘造血式’扶贫?产业扶贫是关键举措和重要保障。我们要把先进的理念、人才、技术、经验等要素留在贫困地区,让脱贫具有可持续的内生动力。”2015年10月13日,校长李金林到恩施州巴东县野三关镇瓦屋场村调研,对学校精准扶贫工作提出明确要求。
2015年11月,学校驻村工作队正式入驻瓦屋场村。在驻村扶贫工作队的帮扶下,全村种植贝母、七叶一枝花、白及、木瓜等中药材490余亩,其中125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种植220余亩。2019年5月,野三关镇瓦屋场村中药材战略合作基地正式挂牌,打造出以中药材为主的致富后劲产业。近年来,在学校的全力支持帮扶下,瓦屋场村水、电、路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中药材、土鸡、蜜蜂等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村民致富路进一步拓宽,贫困群众内生动力进一步增强。此外,学校还创新“互联网+产销扶贫”模式,整合“武陵购”等特色平台,在校内建立“武陵山特色产品展示展销中心”,定期举办特色产品展销会,积极促销民族地区农特产品。
“6个品种符合新品种申报要求,通过新品种鉴定,并建议作为良种在湖北省适宜区域种植推广!”2020年8月9日,在长阳县中药材新品种鉴定暨中药材高质量发展专家座谈会上,挂职长阳县领导的药学院教师李小军很兴奋。
2018年,李小军成为一名驻农村工作队员,前往恩施州巴东县开展驻村扶贫工作,走上了“民族高校+民族地区+民族药”特色产业扶贫之路。扶贫队积极在中药材产业政产学研领域牵线搭桥,通过药材种植合作社培育了10名致富带头人,带领500余户贫困户脱贫致富,李小军因此获评湖北省驻村扶贫“工作突出队员”,于2019年入选湖北省首批“基层高质量发展专才计划”,被选派至长阳县挂职。
像李小军一样誓将科研论文写在民族地区大地上的教师还有很多。2012年,中南民族大学选派首批12名联络员奔赴武陵山区,开展扶贫工作。9年来,学校创新校地、校企“双向服务”模式,累计派出干部、教师130余人前往武陵山区,投入各类扶贫资金4000余万元,大力实施“1221”精准扶贫工程,整合“616”工程、“三万”活动等,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的脱贫攻坚工作打出了“组合拳”。学校先后荣获“服务湖北经济社会发展先进高校”“‘三万’活动先进工作组”“湖北省驻村扶贫工作突出支持单位”等荣誉称号。
“把精准扶贫作为学校重要工作内容,全面践行‘三个面向、三个服务’办学宗旨,创新帮扶形式,把高校人才优势、科技优势、资源优势与贫困地区扶贫短板相结合,在推进扶贫与扶智、扶志相结合中贡献‘民大智慧’,写下‘民大样本’,奏响了民族高校精准扶贫新乐章。”抚今追昔,中南民族大学党委书记边境满心感慨,“下一步,我们将一如既往做好相关工作,形成具有‘民大品牌’的特色扶贫路径。”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未命名文章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