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承非遗 创新古代戏曲教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古代戏曲教学是中国古代文学课的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对保护和传承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有着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在一些高校的教学中,仍采取以书本为主的平面化教学方式,难以体现戏曲自身的活性魅力,导致教学效果不佳。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以下简称“国教院”)作为国内较早面向外国留学生设置汉语言文学本科专业的院校,在外国来华留学生汉语预备教育方面成效卓著,2005年被确定为中国政府奖学金预科教育试点单位。在此基础上,国教院适应汉语国际教育的新形势,对已经延续20年之久的外国留学生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一年级课程体系进行全方位改革。研制新的教学大纲,重新进行课程配置,编写全新的教材,贯彻“分层教学,逐步推进”的教学原则,教学改革取得了显著效果,多次受到国家教育部门和其他院校的高度赞扬。目前,国教院与世界上2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80余所大学建立了交流关系,在互派教师、交换学生、合作办学、留学生汉语教学、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各方面开展广泛合作。

    近年来,国教院秉承“以人为本”的传统,在古典戏曲教学内容方面,依托网络时代带来的丰富资源,通过不断梳理和完善,实现了从平面化到立体化的转变,并通过创设契合新时代大学生个性特点的教育情境及多样化的课堂教学活动,引导并提高学生学习戏曲知识的参与度、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力推动了戏曲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立体化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兴趣

    兴趣是集中学生注意力,促进学生主动学习、思考的重要动力,而激发兴趣的前提,则是提高和加强学生的认知深度。对戏曲而言,它是集动作、文本、歌唱三者于一身、声情并茂的歌舞艺术,且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而以文本解读、历史梳理为主的传统教学形式,不仅让学生觉得单调、枯燥,同时也难以表达戏曲自身的艺术魅力。因此,国教院依托近年来不断更新和完善的信息化教学设备及网络平台,组织相关教师从组织和梳理教学内容入手,挖掘既有的、网络上的多媒体素材,并与教学需要相结合,做进一步的整理、再编辑处理等,在保证基础教学的前提下,跳出以书本为主的平面教学,大量增加课堂上的视听和文本赏析等内容,让课堂变成“活色生香”“戏味十足”的立体化教学。例如在讲授《牡丹亭·游园》中《皂罗袍》《好姐姐》等名曲时,先从“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这些华丽、唯美、生动的文本赏析入手,将人物的感情和景色交织在一起,引发学生的感性领悟,并以同名流行歌曲《皂罗袍》和相关的短视频等作为辅助,将传统与现代相结合,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兴趣,再结合大量原生态戏曲演唱的音视频资料,以边讲边播的形式,通过画面和舞台的视觉冲击,让学生欣赏演员如泣如诉的唱腔和专业的动作,以逐步实现从接触到接受、从被动学习到主动思考的教学目的。由此,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教学成效,拓宽了学生的欣赏范围,同时也为培养传承民族文化受众提供了重要支撑,对推动戏曲文化的传播、保护和传承有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

    创新化教育情境契合学生个性特点

    新时代的大学生具有自我意识强、情感丰富、思维活跃的特点,而网络时代的发展,也给学生提供了接触多元文化、新奇事物的渠道,在极大丰富学生见闻、满足其好奇心的同时,也导致传统事物难以对他们产生吸引力。因此,国教院积极创设新的教学情境,努力契合并调动学生活跃的思维,鼓励他们跳出传统思维的束缚,从多角度、多层面、多方向进行思考,再从多种思考结果中作进一步的探索、实践和创新,从而增加戏曲教学的深度,并大幅提高学生的参与度。在教学过程中,国教院在以丰富的教学手段帮助学生了解戏曲知识和文本的基础上,进一步帮助学生对戏曲故事进行通篇的梳理,让学生获得较为充分的信息量,在此基础上,以一些特定的设想作为引导,如“假如我是秦香莲”“假如我是崔莺莺”“假如我是张君瑞”等,将学生代入故事中的具体人物,联系故事中的背景、事件、情感等多方面因素,再结合自身的主观判断和感受,对人或事进行合理性评价,无论学生选择遵从还是推翻故事,只要不偏离主流价值观且能够自圆其说,即便还不够成熟甚至经不起仔细推敲,也都给予充分的鼓励,其重点在于,在此过程中,无论学生做出何种选择,都能够有效促进学生主动学习和领会戏曲本身的内涵,给学生活跃的思维、多样的个性特点以充分的发挥空间,并能够在表达和讨论的过程中,对戏曲知识产生进一步的认知和领会,形成良好的教育实效。

    多样化课外教学丰富学生体验

    现代教学论强调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听科学,因此参与性、实践性极强的课外教学,对提高戏曲教育成效、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有着重要的推动作用。国教院联合南京师范大学直属、成立近20年的光裕戏曲社,在专业教师的带领下,积极参与了“春风顾曲”15周年、南京高校戏曲社团联谊演唱会等演出活动。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参与活动中脸谱、头饰等道具的制作,并熟悉整场演出从策划到筹备、从后台到前台的活动过程,了解戏曲演出的台前幕后,感受舞台演出的氛围,从而让学生对戏曲表演有更深入、直观、具象的感性认知。除了专场演出外,国教院还积极举办和参与“汉语是桥,国教为家”2020年新年晚会及汇报演出、公益演出等各类综合性演出,除专门的戏曲节目外,还尝试将戏曲与其他民族音乐、流行舞蹈等艺术形式相结合进行创作,既展现了国教院开放包容的魅力,也提高了学生的实践能力。

    此外,国教院还通过举办戏曲文化讲座以及相关的表演比赛、心得分享等活动,进一步增强学生的戏曲传承保护意识,培养传承和保护我国非遗文化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提高学生的综合素养。例如,国教院开展的“中国戏曲欣赏”讲座,概括介绍了我国戏曲的发展、主要戏曲种类、分布及我国戏曲的特点,从戏曲的总体风格入手,将戏曲的脉络一一呈现在了学生面前,让大家有一个大致的了解。接着进入讲座的重点——京剧,围绕京剧之美,从京剧作为我国国剧的角度进行阐述,并针对学生的特点调动各个环节,化繁为简,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诠释京剧艺术之美,在内容上截取富有典型性特征的场面和人物造型,过程中一次次精彩的互动,使得讲座现场充满了情趣。

    (南京师范大学国际文化教育学院 刘芳)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