融通赋能促多元聚一体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4-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机制赋能:在寻找联系中建立体系

    任何机制的变化都会引发另一些工作的同频共振。因此,在机制的建设中,一是需要遵循教育行为的内在联结方式,尊重教育发展的本质规律,主动发现联系、建立联系、生成联系、运用联系;二是需要在内部各项机制建设中实现3个转向,即由“线性”转向“块状”、由“单一”转向“整合”、由“平移”转向“阶梯”,这种系统化的顶层设计才能把人看成一个完整的个体,实现集团的高质量发展。

    整体架构,学科融通。教研组长队伍是教学过程性管理的倚重与核心。集团通过一年探索、两年更新、三年稳固的管理架构模式探索,形成了集团学科组管理架构原则:一是精简。减少管理层级,降低能耗,使各项事务及时落地。二是融合。打破固有的以学校为单位的用人边界,从集团层面任用学科专业素养高、学科领导能力强的教师为集团学科组长,促进集团教师学科理解与执行的深度融合。三是定量。集团大教研组(语文、数学、英语)原则上设3名集团教研组长;小教研组(即专任教师数超过10人)原则上设两名集团教研组长;微小教研组(即专任教师数10人及以下)原则上设一名集团教研组长。在此原则的支撑下,探索形成了“1+3”主题教研方式,即每月一次集团层面主题教研、3次学校层面主题教研。此教研方式兼顾集团学科整体发展,又保留了学校学科个性异质发展空间。

    立体研修,思维融达。集团结合“教师奖励性绩效考核工资”方案的重新修订之机,重新厘清了教师专业成长、职称晋升、岗位履职的方向与目标。一是分层。集团针对新进教师建立“望溪”班培训,设计了年课程、月课程、周课程;针对全体教师设计全员培训,利用开学前或者放假后的时间,帮助教师调整教育教学实践的方向与目标,预设教育教学未来实践样态。二是分类。聘请省、市、区内外学术专家成为集团教师专业成长的智库团队,将师德熏陶、理论研修、课堂探索、教育思辨4个模块的培训分类和综合交替进行。

    项目建设,导向融合。在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集团以基于素养课堂研究背景的“建构3D课堂,再探单元整体教学”为核心项目,下联两个省级规划立项课题:扬名中心小学的“建构‘素养课堂’:教师课程力提升的实践研究”,滨河实验小学的“赋权增能:新办校教师课程力提升的样本研究”以及夹城里小学市级立项课题“夯实人文底蕴的小学生礼仪教育主题化开发研究”;牵引3个项目:省级前瞻性项目“教学现场研修课程标准的深耕行动”,市级前瞻性项目“提升教师课程整合力的实践研究”,市级品格提升工程“蒙童毅行成长计划”,通过项目(课题)的层级化联结,促进全学科教师的教育理念与教学行动的整体融合提升。为此,集团还专门制定了“项目管理考核方案”,对项目类别、项目规划与申报、项目研究过程、项目研究成效、项目团队合作、项目考核奖励等作了明确而可操作的规定,为教师的学术发展提供了规范而广阔的平台。

    在项目实施过程中,集团强化3个“务求”,即:务求研修节律高密度。充分发挥教学研究一线的管理者——教研组长的管理能力,将集团办学理念实现自上而下、自下而上的双循环,更加有力地推动教学改革的实施进程。务求课堂深耕高质量。以“3D”课堂建设为抓手,激活教师独立探究意识,启迪学生的深度思维,提高学习效率。务求评价视角高维度。立足于学科育人观,集团用素养展示月代替学科期中卷面量性评价,使课堂教学转型;立足于教学质量观,实施集团每月一次的调研;立足于科学命题观,以主题研讨、现场卷入的方式探讨提升学业质量的有效路径,为集团学科融合建设打通关键环节。

    在集团课改与质量提升的有效探索中,先后有106人次参加区级以上赛课和展示课;集团各学科承担或承办区级以上公开教研活动8次,发表核心期刊论文10余篇。同时,集团向外输送校级管理人才5名,骨干教师比例提升10%左右,集团语文教研组被评为无锡市优秀教研组。其中,教师崔蕾出版专著3套,不仅是位多产的作家,而且成为无锡市优秀教研组长。

    实践赋能:我的成长“行”做主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这是陆游的育儿观;“教育是做出来的”,这是新基础教育研究所所长、长江学者李政涛老师的教育观。集团秉持“以课程启智,以体验润心”的育人原则,坚持“在活动中育人,在体验中成长”,构建“德育中心—学生部—德育骨干—班主任”的研究网络,形成“主题活动常态化,常规活动序列化”的集团德育活动思路,以“仪式典礼、校园节日、实践活动”为载体,推进德育联动化建设。

    以课程启智,在体验中发展思维。除了国家课程本土化推进以外,集团在课程建设中围绕“行”字做文章,建设实践型校本课程。集团尊重教师的教育教学个性,为教师提供研发课程空间与平台,融合教育资源,制定了“扬名教育集团主动发展日课程实施纲要”,为学生打造“素养提升课程”“综合发展课程”“个性特色课程”。从学校实践层面来看,扬名中心小学的“力行”课程包括省级体育传统项目乒乓球课程、科学消费课程、管乐课程等;滨河实验小学的“毅行”课程包括种植课程、书法课程、形体物美课程、无锡工商企业文化课程等;夹城里小学的“真行”课程包括锡剧课程、闻天少年科学院、无锡地方文化课程等。同时,每年9月的开学季,集团还设置了“始业课程”,低年级“认识我的家”,中年级“了解我的家”,高年级“建设我的家”,让学生的道德认知和思维方向从校园这个家的环境改造开始,一点一滴融为整体。

    以体验润心,在浸润中向阳生长。集团整合晨会、少先队活动、道德与生活(法治)等载体资源,不断扩大扬名中心小学坚持了30多年的“手拉手”品牌活动的外延,从与偏远山区“手拉手”,与绿色环境“手拉手”,与党员模范“手拉手”,与“礼爱”“手拉手”……外延扩大的过程也是内涵在不断丰厚的过程。礼润童心,身体力行。扬名中心小学以“手拉手”活动为主线,与通德桥、侨谊、夹城里小学“手拉手”,结对成为少先队工作联盟;与“善”“手拉手”,学会为人处世的基本原则和行为规范;与“规则”“手拉手”,做幸福小学生,做幸福好子女;与“礼”“手拉手”,培养懂礼、知礼、行礼的时代新人。自然发展,坚毅生长。滨河实验小学凸显“毅行”路径,着力于“物型空间体系开发”“立体课程体系设计”“层进式活动开发”和“多元评价系统开发”,引导学生成长为真正的“毅行”少年。用“趣”环境打造“毅行”氛围,用“毅”文化环境浸润学生成长。求真向善,涵养品格。夹城里小学以“闻天精神立校”强化“规范中的自由”教育主旨,积极推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的“小豆荚成长计划”,强化“六星学子”的评价,评选“闻天中队”,引导学生进行闻天学子自我形象设计,开发“爱无限”系列德育课程,引导学生感受自己“正成长”,培养良好的德行。

    自集团化办学以来,扬名中心小学少先队大队获评全国“优秀少先队大队”、江苏省“优秀少先队大队”,无锡市滨河实验小学获评2018—2019年度“无锡市德育先进学校”,夹城里小学被评为“无锡市体育传统特色项目学校”;13个学生社团(集体)被评为省、市、区先进学生集体,119人获得省、市、区各级“好少年”“好儿童”“优秀少先队员”等荣誉称号,有33人次在市级及以上德育比赛中获奖。

    无锡市梁溪区扬名教育集团有着“名校+普校+新校”的结合形式,和而不同、美美与共。如今,传统优势学校转型升级,薄弱学校稳步提升,新型学校蓬勃发展,集团连续3年在集团综合考核中获得“优秀”等次,实现了“1+1+1>3”的良好社会效应。

    (顾燕萍)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