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龄社会,教育准备好了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年教育是培养老年人生活能力的一个重要途径。”马树超谈到,老年人也要与时俱进,努力跟上信息化时代发展的步伐,需要不断学习和汲取新知识。

    2020年8月,华东师范大学成立了上海市老年教育课程研究与评估指导中心,集中研究老年教育中的课程结构和精品课程。

    “现阶段我们对课程设置的系统研究还不够。”李家成说,老年教育课程设置需要更多地去研究老年人多方面的发展需求和多类型的群体差异,应该有多样的课程来满足不同性别、不同年龄段、特别是不同学历水平的人的需要。同时,如何设计高品质课程及其实施的具体方式、方法,都需要更多系统研究。

    上海老年大学的课程中包括了微信支付、打车等信息技术方面的教育,也有金融理财等方面的课程。“这样的课程具有很鲜明的时代性,也会帮助老人更好地跟上时代的发展。在课程设置上,我们要研究老年人的生活和发展需要与时代之间的关系,形成更加多元丰富的课程结构,不能只以唱、跳为主。”李家成说。

    未来,老年教育的建设和发展还有很多需要探索的地方。温书宇认为,未来老年教育发展主要有三种趋势:一是在办学模式上,由单一的线下或线上向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模式转变。目前老年教育的发展受限于场地、资金等现实条件,而线上制作微课、讲座等模式不仅能够调动老年人参与的积极性,同时也能满足老年人更多方面的需求。

    二是在办学投入上,由单纯依靠政府向多主体分担的机制转变。坚持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提供老年教育的基本公共服务;激发市场活力,联合各方社会力量共同参与老年教育,形成政府、市场、社会组织和学习者等多主体分担机制。

    三是在办学功能上,由单一的“学”向“康养学游”的产业模式转变。国家开放大学老年大学近期推出的“看江山”游学活动,以教学加旅游的形式寓教于乐。

    对此,李家成认为,信息技术本身主要是辅助手段,网上的课程不能完全替代线下课程交往和共同学习的方式。而对于老年教育,不管是企业进入还是游学等模式,都要进一步规范其行为,课程设置需要找准其定位,明确是以消费为主要驱动还是以教育为主要驱动,这也涉及政府监管等方面。

    李兴洲和吕欣姗在老年大学建设上还提出了更加具体的方案:在建设老年大学、社区学习中心等以老年人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教育场所时,要设置无障碍通道、电梯、扶手等无障碍设施,博物馆、科技馆、公园等面向公众的教育场所也需要增设轮椅、标牌与语音提醒、急救包等安全物资,为老年人开展学习活动提供保障。

    老年人不是家庭负担或保姆

    养老、孝老、敬老还需加强全民老龄化国情教育

    “十九届五中全会第一次把积极应对老龄化作为国家战略。”国家教育咨询委员会秘书长、教育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原主任张力表示,“但凡一个国家战略,教育一定要跟进,在广泛的服务点和贡献点上提出举措。”

    全国老龄协会副会长吴玉韶曾在2018智汇养老北京高峰研讨会上表示,应对人口老龄化必须理念先行,而理念先行需要教育引导。

    “在调研中我们发现,儿童对老年人的认识往往非常狭隘。”李家成说,“很多儿童觉得老年人就是吃完睡、睡完玩。我们得让他们知道,老年人也在学习,也是有价值的。”

    家庭教育是弥补代际差异的重要单元。“家庭是老年人社会参与的最小单位,也是发生参与活动频率最高的场所。”李兴洲认为,老年人不该成为儿女供养的负担或家庭内部做家务的“保姆”,需要通过宣传教育转换年轻人的观念,将养老、尊老、敬老的社会风气继续发扬,形成老年人在家庭中的教育主体地位,营造家庭学习氛围。

    在具体操作层面,李兴洲也给出了建议:三代人共同生活的家庭,可以每周或每月定期召开生活交流会、知识分享小课堂等家庭学习活动,也可以鼓励孩子对老年人进行采访,写作口述史,在了解历史的同时增强与祖辈的情感联结。

    基础教育需要赋予尊老、爱老新的内涵。李家成说,“在中小学教育中我们一直有尊老、爱老的教育。但今天,我们要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地建构内在体系,完善相关活动的方式方法。”

    李家成举例说,“我们以前学习敬老、爱老都是到敬老院去,给那里的老年人演节目、送礼物。这种方式肯定是有价值的,但是它的价值太有限。”

    在李家成看来,互学的方式更有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向老年人学习方言、技能、传统文化等,让他们感受到自己的价值,让他们觉得自己不仅是被动的受予者,也可以是主动的给予者。”

    在江苏省常州市,“隔代共学互学大学堂”的教育实践正在开展。2019年9月,龙虎塘实验小学和河海老年学校正式签订了隔代互学互访协议书。两校开启了每月一次的“隔代互学”活动。

    孩子们走进老年学校,和老年人一起学习民族舞蹈、剪窗花、太极拳、抖空竹等传统文化课程。老人们则走进小学,和小学生一起学习科学、美术、音乐等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与高等教育的合作模式目前还在探索中,但开放、互联、互通的意识是关键。李家成表示,“一方面,老年人和青年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可以丰富我们当前的高等教育研究;另一方面,如果高校的教师和青年学生能够作为志愿者制度性地参与到老年大学的工作之中,青年人也会成为支持和帮助老年人的重要力量。”

    观念的更新需要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良好社会环境的形成更需要政策的保障。

    “打开老年人接受与进行教育活动的通道,可以将老年人不给社会添负担的心态扭转为帮助社会解决负担的心态,这首先要求国家依托政策法律,从根本上改变社会对老年人的看法。”李兴洲说。

    从2016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老年教育发展规划(2016—2020年)》开始,《“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华人民共和国老年人权益保障法》《国家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中长期规划》多项政策相继出台。而《“十三五”国家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规划》中明确提出,坚持党委领导、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全民行动,着力加强全社会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各方面工作,着力完善老龄政策制度,着力加强老年人民生保障和服务供给,着力发挥老年人积极作用,着力改善老龄事业发展和养老体系建设支撑条件,确保全体老年人共享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成果。

    “政策的提出是一方面,理念的落地需要有效的机制激活。目前从制度优势转化为治理效能、从政策发布到落地落实中间还有很多缺口,如何设置中间环节,推动落实,是我们需要努力的方向。”马树超说。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