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下水作文”学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佚名 绘

    ■聚焦“下水作文

    教师写“下水作文”,既是一种练笔,也是一种示范。教师经常写些小文章,既有利于将自己的碎片化思维系统化,也能够体味学生写作文的难处与甘苦。近年来,很多语文教师写“下水作文”,有的是想给学生一种示范,有的是想“再创作”,但不管如何,多写“下水作文”,是很有意义的事情。

    至于有人非要从什么是“下水作文”的角度,定个标准来衡量“下水作文”写作水平的优劣,我看必要性不大。教师已经不在学生考试的“水”里了,不管基于何种目的,再像学生一样,在考试的“水”里游一游,写一写,写出的文章就叫“下水作文”。近年来,作家们也一样,也尝试写考试作文,写出的作文也叫“下水作文”。

    那么对学生来说,应该从老师的“下水作文”里学习什么呢?这也是一个很有意义的话题。因为老师就在学生身边,学生对老师写的作文有一种亲切感,学习起来更有兴趣。

    我认为,一要学习老师作文的审题立意、构思方法、语言表达艺术方面的东西;二要学习老师写“下水作文”背后的东西,即:老师为什么能写出这么好的作文,而自己却写不好呢?这背后其实与老师的认知能力、学识学养、阅读积淀、表达技能、驾驭语言文字的能力是分不开的。而这第二点,才是更应该认真学习的。

    深圳市第二外国语学校的龚志民老师十几年来乐此不疲地坚持写“下水作文”,所写“下水作文”不仅仅在各学校语文教师群中广泛流传,而且时常被各大媒体刊发。今年龚志民老师针对2021年全国新高考Ⅰ卷、Ⅱ卷、浙江卷、北京卷、上海卷,写了多篇“下水作文”。以全国新高考Ⅰ卷和浙江卷为例,我也想谈谈对高考作文以及对龚志民老师“下水作文”的看法。

    全国新高考Ⅰ卷作文题一经公布,八省市上下万众欢腾。不少学生说,今年考体育,关于体育的作文我们练了N遍。然而,如果你在高考考场上写的作文只谈体育之意义,只谈体育“体健而民强,民强而国昌”,只谈“无暇强身健体,遑论有为担当”,那就走入了误区。

    这道作文题节选的一段文字,表面上谈体育,而其核心是说“强与弱关系的转化”。生而强者滥用其强则会使强体变弱;体弱者坚持锻炼可以使弱体变强。因此生而强者不必自喜,生而弱者不必自悲。我生而弱,正是天诱我锻炼变为强者。在这个意义上,由此联想到个人、企业、国家的不同方面,围绕“强与弱是变化的,发展的”,都可以写出好的作文

    有人说:毛泽东的文章全文写的不是《体育之研究》吗?不就是谈体育吗?这里,我再请各位仔细阅读命题节选的这段文字,是专谈体育吗?其内涵是谈“强与弱的转化”的。高考作文,要依据命题的文字材料写作,不可到命题文字之外寻找立意的依据。

    龚志民老师的“下水作文”,对题意把握准确,行文洋洋洒洒,说理引经据典,剖析问题深刻,全文由人写到国,最突出的还是他看问题敏锐而到位,着重谈的是“强与弱转化是有条件的”,这个条件就是“心志强与坚”。这是很多“下水作文”没做到的。

    浙江卷的作文命题,仍然延续了富有思辨色彩的材料作文。有人说,这是最难写的一道作文题,我看未必难写。这道作文题,蕴含辩证的道理,可以引发考生的思辨。在人的一生中,得失贯穿始终,有得必有失,最重要的是如何看待得与失。

    龚老师作文立意跳出“得与失”的计较,提出的观点高人一筹:得与失是终点?起点?还是过程?人生如圆无始终,行者常至万象新。“居顺天命,为民日新”“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应是勇者智者达观者的共识。这已不是一种淡然的态度,而是真正“奋斗者”的姿态。

    刷新灵魂的人,才能作自由之舞。无论袁隆平,还是曹州小官吏,抑或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有了关注万象更新的目光,就不再计较得失;有了关心黎民苍生的情怀,就少了烦恼算计,多了豁达。

    写作文,就是写人生。教育教学如此,高考如此,社会亦如此!

    (作者系深圳市中学语文特级教师、正高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