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城学院:办好创业型应用型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项目驱动,以赛促学 学生文艺晚会

    成都锦城学院(原四川大学锦城学院)创办于2005年。日前,四川大学锦城学院转设为独立设置的本科高校,并更名为成都锦城学院(以下简称“锦城学院”)。

    十六年风雨兼程,爬坡过坎;十六年励精图治,砥砺前行;十六年脚踏实地,守正创新;十六年追求卓越,创造辉煌。如今,锦城学院已成长为一所蜚声巴蜀的高等学府。它敢为人先谋创新,走在教育教学改革前列,创造了独具特色的“应用型大学锦城模式”;它踏踏实实办教育,以负责任的精神和蓬勃发展之貌,赢得了“就读锦城,锦绣前程”的口碑。

三大教育,立德树人

 培养“好人、能人、全人”

    “锦城之训,止于至善。重礼明道,立德为先。”每年锦城学院的开学典礼上,新生齐声诵读《锦城学子铭》,琅琅之声响彻校园。

    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锦城学院的做法是实施“三大教育”,坚持“做人第一,能力至上”,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这独具特色的“三大教育”育人体系即:“三讲三心”明德教育、“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三练三创”实践教育

    “三讲三心”明德教育教育学生“讲诚信、讲礼仪、讲感恩”“对国家人民尽忠心、对父母长辈尽孝心、对同学同事尽爱心”。自2005年起,学校就把明德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纳入人才培养计划,通过“明德必修课程、百家经典读本、校园文化熏育”三结合的方式,让学生在“明明德”的大学之道中建立文化自信。多年来,锦城学子中已涌现出“全国三好学生”“北京榜样”“四川省首届大学生感动校园人物”“四川省见义勇为大学生”等多名孝老爱亲、奉献社会的优秀学生。

    “一体两翼”知识教育,以知识教育为主体,以艺术和体育教育为两翼,使学生练就横向可迁移的综合素质和纵向可提升的专业能力,文雅而不懦弱,健壮而不粗野。校友中涌现出:毕业10年就晋升为四川农业大学教授、硕士生导师的段吟颖,“中国建设工程鲁班奖”总工程师陈伟,“中国新闻奖”一等奖获得者冯珊,“四川省科学技术进步奖二等奖”获得者田泽辉,以及哈佛硕士钟雨霄、清华研究生肖景扬、西南交大博士后张凡……他们以扎实的知识功底和过硬的专业本领,在职场中成为中流砥柱、在学术上不断精进,有力证明了锦城教育的高质量。

    “三练三创”实践教育,是促使学生把知识转化为能力的重要环节。“三练”指吃苦耐劳意志训练、组织纪律与团队精神训练、职业素质能力训练,“三创”指创新思维、创造能力、创业精神。

    劳动教育是新时代的热点之一。锦城学院从2005年起就将劳动教育纳入学生的必修课,学生在农场里翻地、种菜、浇水、除草,读土地无字书,养成吃苦耐劳品质的同时,也传承了中华民族热爱自然、热爱劳动的基因。这不仅是一门劳动课,也是一门思政课,已获批“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精品项目”“四川省教育体制机制改革重点项目”。用人单位评价锦城毕业生“普遍吃苦耐劳、动手能力强”,校友中还涌现出一大批服务“三农”、振兴乡村的楷模:带领村民种植草莓致富的“最美村支书”戢静艳,“巴中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个人”魏刚强,“国家级别标准化示范农场创造者”罗森……

    创新创业是时代的召唤。锦城学院从2006年起将创业教育纳入覆盖全体学生的必修课,通过“必修课+‘双创’大赛+创业公司实践”三位一体的创业教育体系,让每一名学生受益,也使许多学生从就业岗位的竞争者变为创造者。据不完全统计,锦城校友毕业后创业率超过3%,1600多名校友创建了1800多家校友企业,为社会提供了3万多个就业岗位,年产值超180亿元。

    思政体系是育人之魂。锦城学院积极推进思政教育“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进网络、进社团、进宿舍”,学生对思政课的满意度平均分超过90分;同时发挥所有课程的培根铸魂功能,已获批5门省级“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示范课、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专业、1个省级“课程思政”示范教学团队。

    早在2012年,锦城学院就构建了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中心,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一中三全”育人格局。学校教师全员担任兼职班主任,共担育人之责;设有教室、实验室、生产实习基地、课外活动以及在线教学“五个课堂”,使人才培养的实践变得立体而饱满。

    今年4月,国家教育部门有关领导莅临锦城学院调研后,评价道:“锦城学院的党建工作、思政工作落到了实处。把理念、主张转化为具体的行动,在潜移默化中影响和教育学生,这是锦城学院党建、思政工作中表现出的非常鲜明的特色。”

“显微镜+望远镜”式调查

    创新“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

    应用型大学要从社会需求出发办教育,怎样才能准确把握社会需求呢?锦城学院认为,岗位需求是社会需求的细胞。

    基于此理念,学校先后在2010年和2016年开展了两轮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摸清了2000多个典型岗位对人才知识、能力、素质的要求,出版了《大学生就业岗位调查报告》。调查既关注当下的岗位需求、行业需求、区域需求,也关注未来的产业发展趋势和技术前沿,可以说是“显微镜+望远镜”式的调查。

    在此基础上,锦城学院开展了“专业设置的逆向革命”。具体做法是将传统的“学科→专业→专业方向→就业”的专业设置方式颠倒过来,变为“产业链、创新链→岗位需求→专业及专业方向→学科或跨学科”的专业设置和建设。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学校文学与传媒学院的“技术型文科人才培养”。2009年,学院着眼于社会对文科人才的需求和变化,提出“培养泛媒体时代以写作为核心竞争力,以网络技术为重要辅助手段,具有深厚的人文底蕴、较强动手能力的技术型文科人才”的培养目标。学院以“读、写、听、说”的成才强化措施,练就学生“笔杆子”的写作核心能力;以成立“技术教研室”、建立25个校内仿真实训平台和52个校外实习实践基地的方式,助力学生成为“泛媒体达人”。这种“新文科”实践,使学生广受用人单位欢迎,常年实现了全部就业。

四大合作,协同育人

    缔造“产教深度融合生态圈”

    今年3月,全国首个5G高校实验室、首个5G尊享教育专网、首个5G赋能产教研学的高校人才培养基地落户锦城学院。这是学校与中国移动四川分公司、中国移动(成都)产业研究院共同建成的5G应用实验中心。新闻发布会上,业内专家高度评价:“这是校企合作的良好示范,学生在课堂上就能接触到行业先进的技术。” 

    与大企业共建共享前沿实验室,是锦城学院产教融合的重要做法之一。不仅如此,学校还与中建八局、普华永道、字节跳动、京东等企业合作开设“实验班”“定向班”,把企业专家“请进来”为学生授课,把学生送到企业去见习、实习,实现了校企协同育人。

    这些成果得益于学校自建校起就与地方政府部门、行业协会、企事业单位和国内外学校开展的“校地、校会、校企、校校”四大合作。目前,四川省商务部门、四川省企业联合会、中国电信等600余家政府部门、企事业单位都是锦城学院的合作单位。“四大合作”为学生搭建了“实习就业的四条高速公路”,使得毕业生就业率历年保持在98%以上,其中国内考研和出国出境深造率近20%。

    产教融合也让学校服务社会的能力显著增强。锦城学院师生团队参与到青白江自贸区、紫坪铺水利工程智能化管理等各种产学研用深度融合项目中,既在“真题真做”中增长了才干,又为区域经济社会发展贡献了力量。学校获批产学合作协同育人项目31项。

    16年来,“支持锦城,就是支持社会满意的大学”成为合作伙伴的共同心声。

双向进修,三有一懂

    看“双师型”教师是如何炼成的

    既是专家学者又是行业精英的“双师型教师”,是决定应用型大学办学质量的重要因素。

    为此,学校既注重引进优结构,更重视培训强质量。“双向进修”的办法,让来自业界的精英通过教育教学培训,与教学岗位接轨;让学院派的教师通过考取资格证、赴企业挂职锻炼等形式,实现“三有一懂”——有行业证书、行业经历、行业业绩,懂行业前沿。

    王潇碧是土木学院教师,曾获“四川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参编的两本技术规程也获得“四川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奖一等奖”。她正是“双向进修”制度的受益者。2013年入职后,她加入了四川省公路院组织的桥梁组合结构科研团队,由此接触到四川省乃至全国桥梁工程领域的先进技术。她的课堂也因为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靠近行业前沿而深受学生喜爱。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