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锦城学院:办好创业型应用型大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21-06-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目前,锦城学院“双师双能型”教师占比已达60.3%,涌现出“全国优秀教师”“四川省教书育人名师”以及其他各类专家库入选专家40余人。学校的“双师型”团队还为柬埔寨王国旅游部、商务部选派高级干部,实现了锦城教育的“国际输出”。

锦城课堂大于天

    “高阶教学”打造“金课”

    锦城学院素有“课堂大于天”的要求和传统。

    像见贵宾一样庄重,像探险家一样有好奇心——这是每一名锦城师生对待课堂的态度。

    怎样实现这样的状态?

    “课程与课堂的两课设计”把传统的“备课”提升到“教育工程学”的水平。学校要求全体教师做好“八个规定设计”,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互动、教学管理、评价方式、作业、推荐课外读物的设计。这从制度层面保障了课程和课堂的质量。

    不仅如此,学校还学习世界一流大学的经验,要求所有教师做好对学生的“教学反馈”,包括师生面对面交流、在线学习反馈、作业反馈等,做到了传道、授业、解惑的统一,真正实现了“回归本分”。

    “翻转课堂全覆盖”是锦城学院走在教育信息化变革前列的重要举措,近年来也吸引了全国多所院校到校“取经”。从2010年起学校就尝试开发“数字化学习平台”,2012年开始逐步推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2014年实现了面对全部课程、全体师生的“翻转教学全覆盖”。2020年新冠疫情防控期间,锦城学院在线开课877门,师生适应度高、反响好,学生平均出勤率在99%以上,总体满意度为98%。这是在信息化教学道路上坚持10年、深耕细作、厚积薄发的结果。

    近两年,为了响应淘汰“水课”、打造“金课”的要求,学校又创造性地提出“一基两轴,三阶递进”的教育目标分类学框架,不仅重视知识的传授和能力的培养,还通过“高阶教学”提升课程挑战度,培养学生的“创新性、专家型思维”。这与“金课”的目标不谋而合。截至目前,学校已获批国家一流本科课程1门,省级一流本科课程、应用型示范课程等高水平课程23门。

三大教学改革

    让教与学“同频共振共鸣”

    怎样教才能让学生不做课堂上的“观光客”,而做学习的“主动者”?怎样教才能让教师不唱“独角戏”,而通过对话实现师生“同频共振共鸣”?

    自2011年起,锦城学院持续开展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评价的“三大教学改革”。

    教学内容上,根据社会需要和知识更新,通过“去、调、增、嵌”的手段重组教学板块,使其“接近前沿,立足应用,上下衔接,减少重复”:“去掉”陈旧的、落后的内容,“调整”前后左右不够衔接的内容,“增加”学科前沿的、与实际密切结合的内容,“嵌入”国际、国家、行业、雇主认可的各类考级考证内容。

    一个典型措施是2005年就实施的“学生双证培养”,让学生毕业时既能拿到毕业证又能拿到职业资格证。除常规的各类职业资格证书外,学校还嵌入了ACCA、CPA、CMA、USCPA、CFA等在行业和国际上很有分量的证书,以及BIM建模师、金融分析师、国际物流师等岗位证书。财务会计学院的审计学一本招生专业,有超过30%的学生在校期间全部通过ACCA的14门考试,毕业后直接进入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或银行等单位工作。

    教学方法上,锦城学院推行“八大教学法”,即启发教学、案例教学、问题导向、项目驱动、情境教学、以赛促学、头脑风暴、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法。实用有趣的内容加上引人入胜的教法,让课堂既有知识的浓度,又有对话和讨论的热度,实现了师生互动、教与学的同频共振。

    教学评价上,实施“三个并重”:一是“形成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一门课平时成绩占50%,期末考试成绩占50%,平时成绩包括出勤、课堂作业、阶段测验、课程论文/设计、课堂表现5个方面,杜绝了“平时不努力,期末搞突击”现象;二是“标准考核与开放考核并重”,所有科目的考题要有一部分开放分析题目和课外阅读延伸资料题目,以培养学生的开放思维和自学习惯;三是“考试评价与多元评价并重”,学生参加学科竞赛获奖,或是获得专利、发表高水平作品、创新创业成果等都可以按规定认定适当的学分,促进其个性化成长。

管理严起来,师生忙起来

建设一流的教风、学风、校风

    校风是一种无形的力量,它可以潜移默化地塑造人。好的校风由教风、学风、考风、管理服务风气等组成。

    教师倾心育人是锦城学院一道美丽的风景。锦城教师把“全身心投入教育事业”作为第一师德。为了解决教师“上课来,下课走”的问题,学校为每一位教师配备办公室,教师们每周都安排固定的课外时间辅导学生,他们或为学生答疑解惑,或指导学生搞科研竞赛,或带领学生进行文体锻炼……锦城教师把“全天候服务学生成长”视为职业光荣,如工商管理学院的杨泽明老师,育人不分课堂内外,也不分工作日和休息日,他从不对学生说“今天我休息”,对学生总是耐心指导,获得学生由衷的敬爱。

    优教严管是高质量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锦城学院不仅教风优良,管理也堪称严格。坚持“育人不放任,考试不放水,管理不放羊”。

    教风和考风带动学风,“学在锦城”的社会口碑体现出这所学校浓郁的学习风气。一个直观体现就是“忙”——学生除了忙课程学习外,还忙实践、忙竞赛、忙创新创业……一项调查显示,锦城学院学生平均每日课内外学习时间超过8小时。“忙起来”的结果是硕果累累:近5年,学生参加“互联网+”“挑战杯”“创青春”大赛及各类学科竞赛,获国家奖项33个、省级奖项1377个;学生获各项专利共136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实用专利106项;智能制造学院一个班33名学生,人人搞发明,多人申请了专利。

创新人才培养的“长板原理”

使学生长板更长、亮点更亮

    锦城学院在仔细研究人才成长规律后,于2013年提出人才培养的“长板原理”。该理论认为:一个人在德智体美劳基本素养合格的情况下,其成功取决于他所具有的最长那块“板”。

    学校和教师的一个重要任务,是帮助学生发现、发展、发挥特长,让学生的长板更长、亮点更亮。学工系统开发出了“长板量表”,对学生进行“长板普测”,帮助学生发挥潜能,拥有人生出彩的机会;学生活动中心被命名为“长板楼”,为特长突出的学生搭建各种舞台。

    “鼓励创新要宽容失败,发扬长板要包容缺点。”电子学院余晟睿校友在校读书时考试成绩平平,但他在科技制作方面天赋颇高,经常吃住在实验室搞研发,成功自制高精度3D打印机,受到多所大学专家的高度认可。锦城学院授予他“校长特别奖学金”。今天的他已是一家科技创业公司的董事长。

    近年来,锦城学院涌现出一大批特长显著的学生,如:制作高精度人型机器人的刘亚、电竞世界冠军团队成员周扬、“90后”作家张皓宸、影视演员陈钰琪等。“长板原理”是一种理念,更是人才成长的良好土壤和空气。

启动“未来型”战略

在拥抱未来中赢得未来

    教育因时而变,与时俱进,应用型大学也存在“进化”的问题。

    2016年,锦城学院提出,“教育本质上是面向未来的事业,既要有‘适应性’,还要有‘前瞻性’”。随即启动“未来教育”战略,明确了“建设未来型大学,造就未来型教师,培养未来型人才”的新命题。

    在学科建设上,自2017年起通过跨学科融合,建设“技术文科、智慧工科、数字商科、多维艺科”的“锦城四新学科”,培养“具备新思维、掌握新科技、服务新产业、胜任新岗位”的“未来型人才”。

    在专业建设上,先后设立了人工智能、数据科学与大数据技术、机器人工程、互联网金融等20余个新兴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应用型示范专业等优质专业19个。

    在实验室建设上,建成人工智能创新实践中心、智能制造中心、量子通信实验室、BIM实验室、技术文科融媒体实验室、4K超高清演播室、3D数字环境艺术实验室、云财会智慧实验中心、全球空中课堂等各类实验实训室85个,处于行业前列水平。

    2018年初,锦城学院又采取跨学科、跨专业组建的模式,成立人工智能学院。设立“人工智能+X”方向班,把编程、建模、算法纳入通识课,在全校范围内普及数字技术、人工智能等方面的知识。学校校长说:“只有思考未来、拥抱未来,才能创造未来、赢得未来。”

    这就是成都锦城学院。一路向前,坚定初心与使命,持续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一路奋进,用非凡的智慧与勇气,努力建成“近者悦、远者来、百年常青”的高等学府!

    (温晶晶 李秀锋 赵小丽 王雨烟 周弈含)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