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注”自然有尊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什么精心准备无数遍的教案遇到学生就“面目全非”?为什么课堂稍有点状况就招架不了?如何用学生既能接受又容易理解的方式讲解?既要给学生充足的指导,又要提供自我探究的空间,如何把握这个度?面对这些问题,常常感到心有余而力不足。

  后来,学着坐在别人的教室里听课,模仿和借鉴别人的经验;通过学科杂志模仿名师的课,坚持把自己印象深的教学环节及时记录并配上反思;每次参加教研活动听课,观察学生怎样学习数学,他们在感知、思维、识记方面遇到了哪些障碍,可以怎样突破;每次教研活动,用心收集典型对话及相关研讨成果,回去再慢慢地“消化”。

  就这样把每节课多想一点、想深一步,在不断地揣摩中慢慢悟出,要想上出好课就要从学科自身的内涵和学生学习的心理规律两个方面着手。于是,我尝试着探寻学科教学与学生学习的最佳切入点,把数学与生活、数学与活动、数学与创造、数学与情感有机地融在一起,有效地突破小学生学习数学的难题。

  工作之余,我翻阅了不少教育学、心理学、哲学方面的书籍,期望超越自己所教的学科,达到“以通驭专”的教育境界。我认识到课堂40分钟结束了,并不意味着课程的结束和学习的终止,我会精心设计一些弹性作业,比如写数学日记,开展课后小实践、小调查等活动,让学生学习数学的视角延伸到生活这个大课堂中来,努力拓展数学的宽度和厚度,实现“大数学”的教育观。

  教学《求平均数》一课,学生课后开展了“家庭使用塑料袋情况”的小调查,上网查阅了白色污染的危害,增强了环保意识和社会责任感;教学《扇形统计图》一课,学生开展了调查自己的家庭一个月消费情况统计,从月初开始记录原始数据,到月末整理数据绘制统计图,学生又通过对数据的分析,悟出了要合理消费以及体验到爸妈养家的不易……

  我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用学科的魅力来征服学生;我希望在我的课堂上,不仅有知识的启迪更有思想的熏陶;希望在我的课堂上,学生能拥有一双数学的眼睛,感受到数学的丰富和神奇,内心更敏感、感受更温暖……这些看似很细微的东西,会比考试更深入地触及学生的内心。

  为了进一步提升自己的学科素养,我特别珍惜参加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以及帮别人磨课的机会,近几年做了30多万字的研课记录,形成巨大的教学资源库。其实,打磨一个“精致”的课例也不是最终的目的,而是在打磨的过程中聚焦教学的热点、难点进行研究,学会专业判断,学会做主动的思考者而不是被动的接受者,唤醒对身边无数常态课堂的研究激情。在这个过程中培植对问题锲而不舍的钻研精神,逐渐走上学习、合作、研究的专业生活。

  20年来,我专注于自己的学科,用“一辈子、一件事”的执着做下去,坚信总是可以做出自己的特色和名堂。我靠“韧”劲学习,靠“闯”劲实践,靠“恒”劲积累,这些笨方法促使我对课堂的理解更深入,对生命的解读更丰富,最终以专业的视角、出色的教学赢得了学生的认可。同时,我的教学专著《让小学生恋上数学》也已经出版。在学科领域拥有了自己的教学特色,也拥有了自己的话语权。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鹤壁市山城区实验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