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靠谁来保护在校学生?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上接1版)

  面对孩子在学校里受到的伤害,不少家长认为即使对教师、施暴学生进行处罚,恶劣影响仍不能消除,“我的儿子在学校被打后,不得不让其转学以避免继续受到影响。”湖北一学生家长说。

  是谁点燃了校园戾气?

  21世纪教育研究院副院长熊丙奇认为,学生伤害案频发与法律规则教育、生命教育和心理教育的缺失有关。

  一些接受采访的学生和家长表示,虽然学校都有法律知识的教育,但许多学生并没有树立正确的法律意识。

  校园暴力事件时有发生,也暴露出教育理念的错位——重视分数而忽视德育。“学生在缺乏尊重的环境中成长,并没有形成生命尊严的意识,因此遇到挫折时,走极端的越来越多,动辄采取暴力方式处理同学间细微的矛盾。”熊丙奇表示。

  有专家指出,心理健康教育缺失也是导致校园暴力事件频发的主因之一。分析近年来发生的校园暴力事件,可以看到大多当事学生都存在各种心理问题,比如性格孤僻、嫉妒心强,长期处在焦虑、紧张情绪中等。

  多年前,教育部就要求各级各类学校对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然而专门设置课程、配备专业师资、开展对学生心理咨询服务的学校并不多,即使是开展心理教育和服务的学校,也存在人手有限、缺乏重视难以普及的问题。”一名长期研究青少年心理问题的教育专家表示。

  外部防护不能少 学生自我保护意识待加强

  教育部政策法规司司长孙霄兵1月8日在中国教师发展基金会校园安全专家研讨会上透露,《校园安全条例》正在起草,“校园安全需全社会重视,只有社会安全,学校才会安全。”

  一些教育主管部门负责人表示,学校在为学生构建一道安全墙的同时,还应加强对学生自我保护意识的教育,比如不让别人随便触碰身体、远离陌生人等。

  致力于推动未成年人保护的全国人大代表姜健也认为,学校应“密切关注学生中出现的异常行为和现象,让学生敢于主动伸张正义,维护自己和他人的权益”。

  来自浙江的律师胡先生则认为加快推进校园安全立法,配合未成年人保护法等,形成完善的法规监管体系,才能堵住当前校园安全中潜在的漏洞。

  “一些校园暴力事件发生在师生之间,反映出教育从业人员职业道德的滑坡,学校和社会对教师的思想教育培训,同样能给未成年人带来正面效应。”专家表示,应让教师形成正确的意识,从根源上杜绝侵害青少年事件发生的可能性。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声 音     下一篇: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