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 记 改革,城市发展的脉动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走近大冶,不仅可以感受到“全国中小城市综合实力百强县市”的脉动,更能看到大冶教育的日新月异。

  大冶市陈贵镇的柯林森在北京打拼6年,不久前回到家乡创业,他曾担心回来后孩子没有好学校可上,但回来后发现“在家门口同样可以享受与大都市一样的优质教育”。

  为了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大冶市于2013年在全市拉开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大幕。灵乡中学作为课改试点校,从2010年就开始改革,并取得了显著成效。4年多来,该校先后接待省内外近3000人考察学习,在全国各种优质课大赛中荣获3个国家级奖项。

  现年50岁的还地桥镇南湾中学教师乐正国,在传统课堂的讲台上站了30年,面对课改洪流,他由抵触到认同,由认同到优秀,还获得了楚天园丁奖和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2013年,家住阳光花园的周振国不仅把孙子送到附近的上冯小学读书,还把千方百计挤进热点校上学的孙女也转到上冯小学,用周振国的话说,“既然教育资源一样,何不就近入学呢”,而且这样“不仅解决了家长接送问题,也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孩子上下学的安全隐患”。这是大冶市教育局坚持破解“大班额”、“择校热”等难题的成果,他们通过组建教育集团,科学配置各种教育资源,不断地满足群众对优质教育的诉求。

  一个个故事,讲述的都是青铜之都教育改革的新变化。我们发现,风生水起的改革探索,为城市的转型与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