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农架林区:四项机制破解师资难题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1-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神农架林区地处鄂西山区,平均海拔1700米,交通闭塞,山大人稀。全区教育均为农村教育,人才和师资匮乏一直制约着当地教育的发展。近年来,该区通过“四项机制”建设,努力破解师资建设难题。

  建立教师培训机制。该区以盘活存量为重点,采取“请进来,走出去”的办法,按“差什么补什么”的原则,组织实施了一系列教师培训;集中组织“送教下乡”活动,组建体艺教师支教团,开展体育艺术教育支教工作;利用武汉市与北京市对口支援的契机,建立教师培训协作机制;基于远程教育“班班通”设备,建成“网上神农架教育”平台,建立了城乡一体化教师网上学习、培训、教研机制,为提升教师队伍整体素质、教师专业成长探索出符合大山区实际的路径。

  健全教师激励机制。该区建立了中小学幼儿园教师补助奖励制度,每年财政安排350万元资金,激励重奖优秀教师,鼓励“优者从教”,保障“教者从优”。近3年已安排资金920万元奖励教师,调动了教职工扎根山区努力工作的积极性。

  建立教师补充交流机制。该区针对边远高寒山区外地教师不愿去、留不住的状况,采取“签合同、定本地工作年限”等方式,从本乡本土的大学毕业生中定向为边远乡镇学校招录小学教师,解决林区最边远学校教师紧缺的难题。建立师资有序流动机制,加强教师横向、纵向交流,进一步推进师资力量均衡。

  健全教师管理机制。该区完善中小学教师全员聘任制,设置各级各类学校专业技术岗位,强化教师岗位管理和聘任考核;开展教师业绩记录工作和专业素质评价工作,促进教师业务能力提档升级;教师绩效考核分配“量质并举”;进行神农架林区首批名师工作室挂牌试点,发挥名师引领作用。

  (作者单位系湖北省神农架林区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董东升的乡野情怀     下一篇:苏格拉底的课堂密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