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评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假期如期而至,沉寂了一学期的学生素质报告书也将“粉墨登场”。学生素质报告书的目的在于将学生的素质发展状况全面、有效、真实地呈现和反馈给家长,让家长充分了解孩子在学校的发展情况,实现家校之间的顺畅沟通。然而在实践中,许多学生素质报告书要么止于“褒奖的评价语言”,要么止于“诚实的评价内容”,要么止于“特别的评价焦点”。如此备受局限,将学生素质报告书完全弱化成一纸“素质评价书”、“家校评价书”、“学期评价书”,这不仅背离了其存在的初衷,也让其自身应有的教育价值大打折扣。

  记录学生成长足迹,反馈学校施教过程,素质报告书的价值在于严格依据不同标准诚实地评价学生。既要有勉励、肯定、赞扬的内容,也要有不足、差距、鞭策的表述,既要排除与学校教育活动无法对接的评价内容,也需杜绝评价时不负责任的随意性和主观定势;充分体现学生一学期智力和非智力方面的种种表现,全程反馈学生参与校园施教活动的实际状况……让学生及家长不仅可以清晰地回顾一学期的综合表现,也可以对照学生素质报告书上的内容自主审视师生的不同评价。

  交流学生动态表现,优化双向沟通效果,学生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定期评价”。当学生素质报告书在家校之间流动频率不断提高,不再拘束于“因时而报”,而是活跃于“因事报告”、“因谏而告”、“因变而报”;报告内容在保持“评价色彩”的基础上,不断增加家校彼此提醒的“页面”,不断加大因事探讨、因变质疑、因评而辩的“比重”,不断降低沟通信息量的“顺差或逆差”,学生素质报告书的“自身素质”自然会得到“高评价”。

  拓展自主管理平台,丰富有效激励模式,学生素质报告书应该是学生自主管理的实践舞台。在形成报告的过程中不回避、不绕开每一个学生,鼓励他们参与到与教师、与家长沟通的活动中,让他们尝试记录、评价自己或他人的表现,让他们学习给教师和家长提建议,让他们参与给同学出点子……只有这样的“报告”才会拉近学生和老师、家长之间的情感距离,才会让学生清楚自己和身边同学的问题所在,才会明确自己的努力方向和改进渠道。

  学生素质报告书不应止于“评价”。学校和教师只有及时走出素质报告书的“评价误区”,时刻谨记自己的“教育身份”,努力实践自身的“规范职能”,不断提升其自身的“纽带形象”,才会不断地收获到沟通和成长的“高素质”。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研的导向     下一篇:学生综合素质,怎么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