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的导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2-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开栏语:世界太喧哗,灼见很稀缺。学校课改离不开教研员的指导,在某种程度上,教研员的专业性与思想高度决定着指导学校课改的层次。本期开始,周刊开设“教研专家谈教研”栏目,让教研不走过场,切实在一线发挥更大作用。

  教研应该往哪儿走?怎样才能构建特色有效的教研?我想,教研应有导向。

  更注重教研的质量评价

  教研质量评价的前提是“真”。虚假的美丽只能取悦一时,真实的精彩才能恒久打动人心。那种课前掺水分的教研课;那种重申报、结题,轻过程、实施的课题研究;那种为应付考核,为表彰、职称而开展的教研活动,对拓展教研的深度与广度没有多少实际价值,还可能引来其他教师效仿,导致教研虚假繁荣的不良影响。我们应该鼓励教师上真课,围绕选题、课题上教研课,这样的课才有质量,才有评价的必要,才可能成为教改标杆。

  教研质量评价要分层次进行。对一堂课而言,我们应侧重评价师生互动的有效性。何谓有效?我的理解是:评价一堂课的质量高低,不能把目光仅仅盯在现代教学设备运用、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还应重视师生的心灵对话和分享收获。如果一堂课的学习能让一个孩子铭记一生,就是教师最大的成功。对一所学校的教研工作而言,校本教研的组织与保障情况,课题的数量、层次及有效实施情况,应是教师重点考核的内容。对一次教研活动而言,其质量评价应侧重教研选题的立意,优选教研的参与对象和学科,客观考量活动的组织程度,关注教研活动中参与对象面对同一选题进行的不同尝试,鼓励“百家争鸣”,以争论的广度与深度提升教研活动的针对性和有效度。

  更注重以教研选人用人

  有的教师在各级各类教研活动中获得了奖励,有了名气;但更多的教师一直是默默无闻做教研,不放弃自己敏锐的观察,从细微处思考教育教学。前者的教学、教研能力强,是担当教研工作的先锋和骨干,需要重视、重用;但“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后者尽管没有名气,却也可能钻得很深、学得很透、保持着纯粹的教育理想,而且由于这部分人数量众多,积沙成塔,反而会成为教研工作的中坚力量。从这个意义上说,我们更需要这些从细微处专注教研的人,这样的人不会患得患失,不会叫苦叫累,因为他们对于教研是源于内心喜爱和教育责任的自觉行动。对这些默默无闻支撑教研脊梁的人,我们要为他们搭建施展才能的舞台,提供脱颖而出的机会。相信只要站在合适的舞台,他们一定会迸发出惊人的能量。

  更注重多层次教研的融合

  如果把校本教研、课题研究、教学比武等看作常规的教研形式,都是通过相对固定的组织手段推动教研工作,是“要我教研”;那么教师个体针对教学实践中存在的问题展开的教学反思与教后实践就是“微教研”,体现的是教师个体的教研自觉,是“我要教研”;而基于教改新形势开展的教育理念、教育模式等的探索实践则是“大教研”,我觉得像我们的“伏羲教育模式进校园”项目就是这种“大教研”,是反思当下教育得失,用优秀的中华文化课程、教材与教学方法培育英才,为素质教育树立可借鉴的样板的教育实践,是“高端教研”。

  无论是“要我教研”的常规教研、“我要教研”的微教研,还是“大教研”,若能相互融合,就会更有利地推动教研管理与质量的提升。这就需要我们从教研质量评价出发,强化教研工作的组织程度和激励机制,激发教师普遍开展微教研的内动力,将常规教研作为展示教师教研能力的公正平台,不断形成百花齐放的多层次共进的教研态势,达到特色有效的本质追求。

  (作者单位系江苏省泰州市医药高新区科教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