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文化建设这本“经”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2-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现在,有些学校容易将文化建设停留在“物化”阶段,而缺乏通盘考虑。其实,学校文化建设是个立体工程,要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融入并践行。

  办学价值观和教育价值观作为学校文化的本质,既涉及学校的内涵发展,又涉及学校的教育情怀。在办学理想的牵引下,管理者需要对各种校本教学资源进行整合、经营与设计,所“文化”或“物化”的成果就是学校文化。但从当前的实际看,一些学校容易停留在“物化”建设阶段,校园文化建设缺少通盘考虑甚至顶层设计,这需要我们从原点上重新审视学校文化的内涵,并立体式地建设,主动而为。

  引领“主流”教师文化

  学校文化通过教师的言传身教予以弘扬和传播,教师既是文化建设的主体又是传播者。但身处多元文化社会中的教师,难免会在文化选择过程中有着更多的个人喜好,这种“选择性倾向”是教师作为一个“文化主体人”的基本权利,本无可厚非,但教师本身承担着“教书育人”的职责,既是“文化主体”又是“文化源泉”。必须高度重视教师在文化生活领域中扮演多重角色的现实,因为“个人选择”不能代替“教育立场”。

  固本清源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首要任务。“清源”,就是引导并带领教师在日常生活中自我甄别“多元社会文化”与“主流教师文化”,树立教师的职业认同感,明确教师的主流文化行为,并最终让“德能感人、才能胜任”的教师文化成为所有教师的共同追求;“固本”,通过各种途径为“主流教师文化”践言践行,让全体教师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建设与传播学校文化。在固本清源的过程中,学校要经常组织各类讨论,研讨宣传学校文化,既让教师了解并参与学校文化建设,又让学校文化与校本教师文化建设相融合。

  创设“向上”班级文化

  如果把学校文化比作“系统大循环”,那么班级文化就是“系统大循环”中的“局部微循环”。“局部微循环”只有匹配和适应“系统大循环”的需要,整个“系统大循环”才能健康发展,这就要求注重学校文化在班级文化建设中的渗透和融合。

  创设班级“小文化”,是学校文化建设的重点工作。要重视班主任对学校文化的认同和内化,鼓励他们将学校文化所渗透出的核心办学理念、办学主张和办学价值观,通过独具特色的形式融入到自己的班级文化中。班级文化也有“物化”与“文化”之分,物化层面,倡导班集体通过学生亲历、亲自体验等途径呈现;文化层面,重视塑造“向上”的班集体文化氛围,培养学生的优雅气质。

  开发“多彩”社团文化

  学生社团是以学生兴趣、爱好为基础,突破班级制约的一种学生活动形式。“多彩”学生社团所折射出的社团文化,能够丰富学生校园生活并体现校本学生文化。社团文化建设作为学校文化建设最具活力、最具吸引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当调动一切积极因素进行建设。

  同时,学生社团文化的凝练、开发与维护,需要顶层设计和微观操作。从顶层设计的角度,在学校文化的牵引下,注重对学生学习能力的务实研究,形成对学生社团的整体规划,有针对性地开发适合学生真实需要的社团。从微观操作看,一是引导社团教师开发培养学生生活技能的学生社团;二是学生社团指导教师能够专注学生能力开发,用心开展蕴含学校文化的社团活动,将社团打造成陶冶学生性情的新阵地,进而影响学生的校园生活品质和价值观。

  搭建“互动”创建文化

  学校文化的确立、确认和升级需要契机,而学校文化创建活动就是凝聚全校师生文化共识,确立和提升学校文化品质的契机,我们倡导全校师生以主人翁的责任感参与其中。同时,学校应当着重搭建“互动”的创建文化平台,将学校文化建设专家“请进来”,在互动交流中实现学校文化建设的最佳状况;将学校教师组织起来,将全体教师的智慧融入到学校文化建设的工作中去;积极寻求各种途径为学校文化建设“发声”,既可以引导广大教师就学校文化本身写经验型或实践型的理论文章,也可以号召广大教师开展教学教研活动。

  办法总比困难多,学校文化建设是立体工程,需要我们确立建设中的“应为”与“可为”重点,以主人翁的责任感主动融入并践行,这样就会迎来学校文化的发展与繁荣。

  (作者系江苏省南京市栖霞区教师进修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