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汉:大数据构建“大培训”新常态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俗语云,活到老,学到老。作为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更需要常学常新;作为承担教师继续教育重任的继续教育中心、进修学校等专门机构,如何适应日新月异的信息时代?武汉市教育局充分运用大数据,构建起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大培训”的新常态。

  三镇鼎立、人口众多、九省通衢的“大武汉”,有着规模庞大的“大教育”,全市17个区,拥有中小学生70多万人、教师7万多人。

  理顺关系,成立教师继续教育中心

  2010年之前,武汉市的教师继续教育工作设中学、小学、幼儿园三个教师培训中心,分别挂靠两个市属大学。这种管理体系的弊端是:各家培训单位条块分割,各自为政,全市教师培训工作缺乏系统规划;培训中心职能不明,责任不清,与高速发展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的强烈需求不相适应。

  于是,从2010年起,武汉市教育局决定正式成立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理顺关系,职能归口,构架大武汉特性的管理工作体系。

  中心的职能是:统一协调、管理、指导全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工作。承担市级骨干教师培训项目的组织实施;规范区级培训的立项审批制度;组织开展全市教师培训工作的运行与交流。市教育局将继续教育任务完成情况纳入各区县教育局年度绩效考核,所有区级培训计划必须向中心汇报审批后方能实施。

  学分登记网络化 7万教师谁都不能缺席

  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成立后,将建立学分网络登记系统作为一项重点工作来抓。中心创造性地成立“继续教育学分管理qq群”,每个区教育局设立一个管理员,区所辖的每一所学校又指定一名学校学分登记管理员。每位教师都设立一个专属的8位数继续教育编号,只要一看编号,就能判断出是哪所学校哪个学段的教师。学分登记系统实行双密码管理,两位管理员同时登录才能进入。

  学分登记有严格的认定流程。每次培训开始前,各校要提交参训教师名单;培训过程中,承担培训任务的单位要指定班主任记录学员考勤和学习情况,进行学分统计;然后班主任将学员学分登记情况同时提交各区教育局和继续教育中心,双方共同审核确定是否登记学分。

  “万事开头难,学分登记系统一旦理顺,就一顺百顺。同时,同步创建了武汉教师教育网,学员登陆就能查询个人专业发展信息及继续教育学分。通过这个系统,能非常清晰地分析评价全市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实施情况。哪些人完成了,哪些学科完成了,哪些区需要抓紧,哪些课程比较受欢迎……这就是大数据的作用。”武汉市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中心主任施火发介绍,全国地级市层面建立学分登记系统的单位并不多,许多省市教育局兄弟单位前来学习。

  学分登记的网络化管理也有效杜绝了“人情分”情况的发生。武汉市一所名校的一位名师,当年要评特级教师,继续教育学时学分未达标。他所在学校校长前来找施火发求情。施火发说:更改学分,首先要区教育局认定,还要两位管理员同意。你觉得我能开这个口吗?

  虽然没有达到改学分的目的,但是这位校长由衷地表达了感谢:“你们严格考核登记学分也替我们当校长的减了压,让那些名师和学科带头人明白,谁都不能缺席继续教育学习。”

  构建“接地气”的培训课程

  根据教师的专业发展需求制定“培训菜单”,由教师“按需点菜”,是当前国内比较普及的教师继续教育培训实施思路。然而,这份“菜单”怎么产生,征询意见过程中一线教师的参与率到底有多大,是一个新问题。

  以往武汉市的做法是,在进行市级培训项目设置之前,继续教育中心会坚持派相关人员走遍全市17个区,与一线教师座谈交流,发放培训需求问卷,了解教师专业发展的现实需求。

  现在,在沿袭这种实地调研的基础上,武汉教师教育网发挥了巨大的作用。网站特设的“师路心语”栏目,专门用来倾听教师培训心声,采集教师培训需求。教师可以实时互动,对以往的培训进行打分,对未来的培训提出要求。网站还开通了继教管理、继教动态、继教研究、培训心声等栏目,为教师提供更多的学习资源,营造良好的教师培训氛围。

  2011年以来,该市教师培训项目设置和培训内容真正做到了按需定制,每年市级项目参训教师近15000人次,参训率接近100%,教师参训逐步成为一种自觉行为;每次训后的无记名项目评价显示,项目评价的优良率超过95%。

  公开招投标,引进优质培训资源

  自2009年开始,武汉市级教师培训实行项目外包,通过“项目专业设计、政府公开招标、资质机构承办、区校两级协同、市级整体管控”等操作模式,广发英雄帖,吸引了北京师范大学、华东师范大学、华中师范大学、北京教育学院等众多优质培训机构、培训项目参与进来。这些优质教育培训机构带来的全新理念,让广大教师享受到丰富的精神营养。

  2014年11月,中心还创造性地举行武汉市市级培训工作交流会,邀请全体参与市教师培训项目的培训单位负责人到场谈感受,提建议,听取培训反馈。

  引进优质教育资源的同时,中心加大本地优质师资库的建设力度,组织一线名特优教师集体研讨,形成适合武汉教育发展实际的精品课程。目前师资库中有180名左右市级以上学科带头人、特级教师、学科名师,每位名师擅长的讲学课题和研究方向均有备案,各学校可以按图索骥,按单点将。

  为了提高培训管理者和培训者的素质,2011年、2012年和2014年,中心组织各区的师训科长、进修学校校长、培训中心主任、分管师训工作的教育局长,分别赴北京、上海等地进行师训管理工作继续教育学习。

  强基固本,建设教师培训基地

  建设一批能适应并满足本土教师发展需要的教师培训基地,是促使教师继续教育学习常态化的根本。

  中心引导17个区树立“大培训”意识,抓住2011年教育部重启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评估认定工作的发展机遇,优化资源,整合配置,大力推进“研训一体”的教师培训基地建设。

  5年来,全市还创建起市级教师培训示范基地3个,市级教师培训合格基地7个。各区级教师培训基地根据区域实际,创造性地开展区域教师培训工作。

  譬如,武昌区教培中心通过内挖潜力、外学经验,不断提升“研训一体化”工作实效性,一次性通过示范性县级教师培训机构的评估认定,成功继东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后又一个国家级示范基地。汉阳区教育局每年由局领导牵头,组织召开“诸葛亮”专题工作会,形成各方关心培训、共同实施“大培训”局面。江夏区落实保障机制,拨专款对培训设施设备进行维护和更新。江岸区坚持将每周教师培训信息刊登在局周安排上,体现行政对教师培训的推动力。蔡甸区实施行政线和业务线“双线管理”模式,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经费按照教师工资总额的1.5%予以落实。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