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玉贵:风沙吹不老的拓荒情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大西北的春天,依然冰天雪地。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气温还是零下,甘肃省瓜州县梁湖乡中心小学学校门前的路上,残余着未来得及融化的冰碴子。校长王玉贵拿把铁镐,边走边把它们敲碎。一群学生娃兴高采烈地跟在他后面,踢着冰碴子玩。

  这样的场景,让王玉贵内心感慨万千。回首往昔,6年前学校刚刚成立时,这里人烟凋敝,辍学的孩子一堆堆。

  没膝的盐碱地上,我们就是来开荒的

  说起瓜州很多人可能比较陌生,但是提起酒泉应该是家喻户晓,瓜州这个小县城就隶属于我国著名的卫星城——酒泉市。

  2008年,瓜州县正式将梁湖乡纳入行政管辖范围,梁湖学区也在此时成立。由于平时表现突出,2009年3月,时年31岁的王玉贵被任命为梁湖学区学区长兼中心小学校长。

  来到学校的第一天,校园内一片狼藉,水电不通,办公室、教室的门窗更是破的破,丢的丢,只好用纸板把破损的窗户堵上。到了晚上,大风吹掉了纸板,冷风直往里灌。王玉贵带领仅有的2名男教师摸着黑给老师们堵窗户。校园内到处都是尘土飞扬的盐碱地,最厚的碱土能没过膝盖。有一名教师一脚踩下去,连鞋都找不到了。

  面对这种艰苦的环境,王玉贵是有心理准备的。他说:“我们就是来开荒的,是来为这里的孩子造福的。三年后,咱们这里准能大变样。”

  王玉贵发动家长和老师,拉来沙石在校园内铺出了一条条小路,更换玻璃,架设电路,挖接水路。搞校园建设没有钱,王玉贵绞尽脑汁想办法,找路子,筹资金。就这样,日子忙忙碌碌,默默无闻,但学校的面貌却一天一个样。2009年,学校就被县教育局评为“校容校貌整治先进单位”,第二年又被评为“改善办学条件、优化育人环境先进单位”和“美化、绿化、文化建设先进单位”。

  冰天雪地里,将失学的娃娃一个个找回来

  老天似乎有意要考验王玉贵。2008年冬天的大雪,使得脚下的路只是几条车辙而已。第二年春天,格外寒冷。

  移民乡家庭对教育并不重视,适龄儿童入学率一直不高。可王玉贵知道,对于移民乡的村民来说,只有知识才能摆脱贫穷落后的面貌。家长可以短视,但作为明白人的教师,不能不帮孩子们设想未来。

  王玉贵踏着没膝深的雪,蹒跚前行,走村串户,挨家挨户做起适龄学生的入学动员工作。短短几个月,他跑遍了全乡。刚开始是他一个人跑,后来,全学区的教师看到“区长”如此奋不顾身,也都跟着行动起来。

  王玉贵随身携带的小本子上,详细记录着每一个适龄儿童的姓名、住址和家庭情况,在他的记载中,这些不愿来学校的学生主要分为三类:一是家庭困难,学生年龄也相对偏大,家长想让孩子帮家里做农活,带弟弟妹妹,早点支撑门户;二是父母长期在外务工,学生与老人或其他亲属一起生活,自己不愿上学;三是跟班学习有困难,厌学情绪严重。

  王玉贵的家访,绝非一帆风顺。最令王玉贵头疼的是,这里的家长常跟他“躲猫猫”,或玩起“拉锯战”。有的当面满口答应,事后照样不来。有的掐准了时间闭门不见,还有的则干脆摆出一副不欢迎的脸色,给人难堪。

  但王玉贵“脸皮厚”,毫不气馁。除了苦口婆心讲政策,说道理外,他要求学区内学校用足“两免一补”政策,确保贫困家庭学生按时到校上学。对于辍学返校生学习有困难的,安排教师专门进行辅导。他通过“拐了好多道弯弯”的关系,联系到了酒泉军分区的资助,使家中有重病人、残疾人、缺乏劳动力等原因辍学的10名特贫困学生重返学堂。

  教室里的学生一天天多起来,王玉贵脸上的笑容也一天天多起来。如今,全学区的适龄儿童入学率、巩固率、毕业率均达到了100%。

  留守儿童缺少爱,心就荒了

  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同样考验着考验着王玉贵和他的老师们。这里的学生80%都是留守儿童,缺少亲情、缺少关爱,对他人冷漠、对自己自闭。

  “这些孩子真的很可怜,一年到头见不了几次父母。”王玉贵特别心疼这些“爹不管娘不见”的孩子,还有那些家庭特别贫困的学生。

  在梁湖乡,几乎所有家庭的主要劳力都要外出打工,到了农忙季节,年迈的老人和妇女,也是忙到天黑了才回家,孩子们都是自带午饭在学校吃。

  每到午饭时间,王玉贵都会到教室转一圈,看看孩子的饭菜是否凉了,为每个不回家的孩子倒上一杯热腾腾的开水。

  学生小杰,中午不回家,总是拿馒头充饥。王玉贵每天都会悄悄问班里的同学,小杰是否带了吃的。如果没带,他就带小杰到学校食堂吃。但几次后,已经懂得爱面子的小杰开始撒谎,推说中午回家吃饭,其实只是在学校附近转悠。趁小杰上课的时间,王玉贵独自来到小杰的家里,见到了小杰的奶奶。经过一番深入的交谈,得知小杰已有好几年没见父亲了,母亲也不常回家。

  于是,王玉贵一次又一次地给小杰的母亲打电话,提醒她,要经常打电话、写信,跟小杰进行情感交流,让小杰感觉到父母其实是爱他的,只是为了生计才外出打工。一个学期后,小杰在班里逐渐活跃了起来,成绩也有了很大幅度的提高,回家后还主动帮奶奶干起力所能及的家务。

  冬天到了,学生小烁的小手冻得裂开了口,王玉贵发现后去家访,了解到小烁父母皆外出打工,家中只有他和奶奶。小烁放学回家后还要出去拾柴做饭,照顾奶奶。父母很长时间才能托人带回一些生活费,小烁再怎么小心花,钱也不够用,所以没有买煤的钱。王玉贵送来煤炭,只说是借给小烁,其实一直都没想着要。

  除了呼吁家长、教师更多地关注留守孩子,王玉贵还开始自学儿童心理健康教育课程,以给学生提供科学的、适合的、高质量的心理疏导,帮助他们解决感情上的困惑、学习中的苦闷、生活中的烦恼。

  “这些孩子就像一棵棵幼苗,心灵很脆弱,父母也好,教师也好,要不断地给他们的心田浇水施肥,用爱滋养他们的童年,否则就荒了,就枯了。”这位西北汉子动情地说。

  天荒地远,教育不能荒疏不能落伍

  王玉贵的学校虽然是偏僻的农村学校,但是,他的心中一直有一个大大的教育理想,那就是:天下的孩子,都是一样的,无论是地处戈壁高原,还是库区深山,只有生活条件的不同,但是享受的教育应该是一样的。

  而要达到这个“一样”的前提,就是要不断学习,不断进取,在专业上不能落后,思想上不能落伍。

  因此,十几年来,王玉贵从来不放松对自己的专业要求。在学校,他带头上示范课,每周听公开课,帮助年轻教师积累经验,坚持写教研论文,主动参与课题研究。2012年他主持的县级课题《提高留守儿童学习成绩的策略研究》被评为县级优秀课题,并在全县推广应用;2013年他的《提高移民乡学生的朗读能力的课题研究》已经结题;2014年他又开始研究移民乡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策略。

  他还坚持每周跟学生谈话,举行家长座谈会或是让家长到校单独谈话,随时了解学生情况,发现问题学生,解决学生问题。

  为丰富校园文化生活,学校成立了红领巾广播站,还在酒泉军分区的支持下挂牌成立了“梁湖乡中心小学少年军校”,学校定期选拔品学兼优的学生作为军校学员,开展军事体育训练,开辟了瓜州第一所农村青少年国防教育的主阵地。

  如今,梁湖乡中心小学通过挖沙换土、植树造林、硬化场地、校舍粉刷等工程、早已经旧貌换新颜。而王玉贵也在默默的工作中,收获了诸多的荣誉:县级小学语文学科骨干教师、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省级“两基”工作先进个人,省级农村乡镇骨干教师,全国模范教师。

  在荣誉面前,王玉贵保持了淳朴的清醒。他说:梁湖乡风沙大,荣誉都是一时的,终究会随着雨打风吹去。但是教育是永恒的,只有爱心不变、进取心不停,我们的教育才有希望,我们农村的学校才不会荒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新闻链接     下一篇: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