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课堂少一些“形式美”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3-1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什么样的课堂是最好的?不同的人可能有不同的答案,但无论哪一种答案,都应该以学生的成长为核心。只有真正帮助学生获得实实在在的能力生长的课堂,才是高效的,值得肯定的。但是,我们也要注意,一些课堂看起来非常“美”,似乎也在促进学生的成长,但却并非我们期待的课堂。不妨先看一下执教苏教版第十册《望月》一课时,两位执教者在导入阶段的不同做法。

  片段一:

  1. 教师出示月夜图,让学生边听音乐,边静静欣赏图画。

  2. 学生表达自己欣赏月夜图画的感觉。

  3. 教师诗意地描述着:“古往今来,月亮一直是人们心中向往的女神,她在遥远的夜空,讲述着无尽的故事,带给我们无限的灵感与遐思。”接着,教师出示一组与月亮有关的诗句,让学生大声地诵读。

  4. 学生完成诵读后,教师要求学生用一个词语描绘月夜。学生纷纷发言,说出了“轻柔”、“和谐”、“安详”、“静谧”、“清幽”等词语。

  5. 教师将学生引入正题:今天这节课,我们将随同作家赵丽宏一起,登上江轮,体会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望月》。

  片段二:

  1. 教师板书课文题目——《望月》,让一个学生读题后,要求所有学生打开书,朗读课文的第一句话。

  2. 教师:“这个开头看上去很普通,但仔细一品,却耐人寻味,你们能品出哪些特别之处?”学生:“安静的环境。”、“深夜时分,江轮之上,充满意境的描写。”、“作者独自一人,内心平静。”……

  3. 教师:“这么简单的一句话,却让我们品出了这么多意思。现在,带着你们对这句话的理解,再读一遍吧。”

  4. 教师:“接下来,我们就走进课文,与作家一起来品月,看看你们还能品出些什么呢?”

  两则片段,两种不同的导入方法,体现的也是两种不同的教学理念。仔细比较,至少有3点不同:

  第一,课堂导入的目标指向。片段一在导入时,教师让学生伴随音乐欣赏图画,走进情境之后,再拓展诗句、引导感受、揭示题目。导入似乎是以学生为中心,但如果细细琢磨,我们会发现,虽然导入的形式多样,却并没有明确的教学指向。片段二则是开门见山,直接揭示阅读方法,先让学生充分感受课文开头营造的意境,然后再让学生带着感情自读课文,开展学习。虽然导入没有多少形式上的创新,却让人感觉有浓浓的语文味,也体现了为语文能力发展而教的思想。

  第二,课堂时间的合理安排。片段一在与文本学习关联并不是大的导入上花费了许多时间,却没有把学生的情感与思维集中到文本的学习主题上,甚至消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片段二则非常紧凑,体现出课堂的高效性。

  第三,教学手段的整合运用。课堂究竟怎样导入?我认为,课堂导入的核心一定是回归朴实,服务文本学习,如果一味地追求形式上的华丽,却与课堂学习内容相偏离,就会让课堂成为教学手段的简单叠加,徒具美丽的外表,难以让学生形成内在的情感思路以及有意义的主体价值。如果少一些形式上的美好,多一些内容上的追求,课堂就可以变得更充实、更有效。

  片段一充分展示了教师的教学技巧,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同时,教师也应该反思,真正决定一堂课成功与否,绝不仅是简单的形式与技巧,而是对课堂内容的内化与吸收,以及对教学行为切实可行的取舍。只有坚定为学生成长而教、为文本学习服务的意识,课堂才能回归平静、回归本真。

  (江苏省苏州工业园区星洲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人物志     下一篇:做一个进步教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