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学校少一些“雾霾”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每一次迎接教育管理部门检查,有一项内容被反复重点强调,那就是课程。因为国家课程计划要求“开全课程,开足课时”,相关部门不了解每一所学校教师的具体情况,要求各校严格执行。而且,一些地方要求学校上法制教育、安全教育、民族知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教育等课程,教师必须要备课,每周不得少于2课时,检查时没有达到这个数量就不合格。学校不知道怎么上,就分给语文数学等科目的教师。

  新课程的开设,需要教师有一定的知识储备,自然需要教师有时间去学习。可教师上班时连轴转,下班后也要忙家庭琐碎,很难有时间去学习这些新知识。

  为了应付上级检查,一些农村教师把课程全安排在课程表上,但实际上许多课程并没有上,这也就成了一种摆设。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农村学校没有专职教师。

  一位教师坦言,他不是怕检查,而是觉得检查应该让教师明白检查的出发点是什么,目的是什么,而不是依照一些标准来“折腾”教师。检查应该深入课堂,帮助教师解决实际的教育教学问题。

  因此,我认为,教育管理部门应该把握教育的方向,提供必要的教育教学服务,而不是用同一把尺子衡量所有学校,致使学校的教育没有了自己的生命。

  教师原本应该有时间读书做学问,与学生进行心灵的沟通。可时下教育管理部门的一些做法导致教师颇有怨言,甚至一些学校不得不“作假”来应付。尽管教师们知道这样的行为是错的,而且对学生也会产生不良影响,可有时候确实很无奈。

  柴静的团队制作了《穹顶之下》,这部将目标对准雾霾的纪录片让许多人深受启发。每当我想到那些可笑而又无奈的教育现象,脑子里一下子会蹦出“教育的雾霾”这个词。如今,我们的教师是不是生活在“教育的雾霾”中呢?

  教育应该引领社会朝着诚实守信的方向发展,有良知的教师应该对时下的“教育雾霾”深恶痛绝,并付诸切实的行动去改变。当然,教育更应该还权给学校,尊重学校的办学自主权。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罗山县教体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