警惕信息技术泛滥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0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转移学生关注点

  破坏课堂语文

  影响思考主体性

  随着时代的发展,信息技术在将来的教学中将“无课不入”,这也必将迫使教育工作者重新审视自己的身份,因为传统的教师定义将会在技术繁荣的背景下轰然坍塌。但是,鉴于学科特点,我们仍然有必要警惕“技术盛宴”背后可能的隐患。

  早些年针对语文“课件”在教学中的“繁荣”,已经有过一番激烈的辩论。随着这番辩论,许多语文教师开始慢慢回归理性。当下,信息技术热潮再次席卷课堂,微课、慕课、翻转课堂、云平台以及各类网校等如雨后春笋般登场,这些新鲜的名词已然引发了一场“革命”。

  以近来广受关注的翻转课堂为例,在移动数据通信技术和移动终端设备的支持下,翻转课堂打破了教与学的时空限制。这其中自然有莫大的好处,就语文教学而言,也更有利于资源的传播与共享,一定程度上能够拓宽学生的视野。但是,我们也会发现,目前在国内流行的翻转课堂模式,大多数只是依赖网络微视频、电子白板等工具完成所谓的知识学习,而师生共有的课堂则主要进行答疑解惑、知识拓展。

  可是,这是语文课堂应该的样子吗?

  尽管对于“语文”的定义纷繁复杂,但总跳不出“姓语曰文”的范畴,“出口为语,下笔为文”,相信是一种最基本的共识。依靠信息技术手段的辅助,我们或可完成部分的知识学习,但技术之外的感动是一个微视频可以完成的吗?此外,如果盲目实施信息化教学,势必会转移学生的关注点,那么语文课堂中的触发、思考以及一系列基于语言而来的心灵共振,会不会被漠视甚至取代?翻转课堂中的微课视频,就其存在状态来说,本身就是一节“完课”,而语文课在未上课之前,无论教师的教学设计多么完美,都处于未完成状态。过于依赖微课势必会破坏课堂上那些可期待、无预设、甚至完全意外的生成,但是语文课堂的“语文味”,有时却正在这些生成之中。

  在技术的冲击之下,语文课堂还可能出现一种“无我”的现象,这里的“我”既是学生也是教师。当大家将更多的注意力关注于信息设备时,这种注意力即意味着学习主体性的缺失。举一个例子,当学生浏览网页时,有多少是以“我”的姿态在进行主体性地思考与判断呢?多数情况下,只是“知道”、“看到”,而非深刻的“理解”。技术充斥的课堂将是“‘无我’的再现性教学”,而不是“‘有我’的表现性教学”,真正的语文课堂是“有我”的,教师与学生的不断碰撞,才会产生精彩的生成与智慧的火花。

  当我们过分依赖技术手段的时候,暴露出的正是个体自信的缺失。其实,许多教育者都意识到,“繁杂的技术具有炫目的迷惑性,目迷五色可能干扰人们对于‘道’的持续注视”,“如果不存在震撼人心的主题,繁杂的技术只能沦为虚有其表的形式”。或许可以这样说,在大科技时代,语文课堂应该是“艺术之中有些许的技术”,而不是“技术之中有些许的艺术”。科技时代的美意,我们有必要保持应有的谨慎。

  (作者单位系四川省双流县棠湖中学外语实验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