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守是最好的传承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历史,在重建与改造中被轻易地“归零”。传统文化进校园,学校必须在潮流中坚守。

  校园是历史,也是现实,连接着自然与文化的生态,是我们一再的祈求与追求。如何继承?在继承中创新,并把我们当下的教育价值观融入优秀的文化传统,留给未来,是我们这代人的使命与责任。我一直有这样的信念:未来,不仅仅属于未来,还将属于优秀的传统。前人以及我们自己,在所经历的事情、事件中所呈现的思想、理念、情感、态度、价值观,如何也能够成为优秀文化传统中的一部分?教育的责任与义务,就是传承与创造人类文明。从做校长的第一天起,我就怀揣着这样的愿望:在最微观的学校领域,实现中华民族宏大的理想,我们能够做到吗?

  继承传统,本质是一种对话

  优秀的传统是前人留下的高贵的有价值的遗产。学校从创办的那天起,就坚持“诚、朴、仁、勇”的校训,演绎到今天,成为校园文化精神的“质朴大气、真水无香、倾听天籁”,是一种渊源,是文化上的一脉相承。

  我们学校有一个很好的传统,每一届学生都有一个“纪念物”。杨绛那一届毕业前留下的己巳亭还矗立在梅岭上,何泽慧那一届留下的摩崖石刻还在西花园,来今雨斋、凝怀亭、伟迹碑等都是校友留下的“丰碑”。那是学生们毕业前,用勤工俭学得到的一点钱为母校留下来的念想。这个传统曾一度中断,我当校长时又把它延续下来了。起步石、芳草天涯石,还有100周年时的100届学生的“童子读书图”像形纪念,以及恩钿月季园、杏园、樱花园、毓园、羽轩等,都是学生留下的念想,已成为学校永恒的财富。

  我们赋予这些历史的遗存以教育的内涵。校园东部为体育与艺术教育区。有以校友杨绛的字命名的“季康馆(体艺馆)”,有以校友张羽(《红岩》的责任编辑)名字命名的“羽轩”,有以原台湾清华大学校长沈君山的名字命名的“君山亭”。还有供师生表演的舞台“康乾台”,当年康熙乾隆曾于此看戏。绵长的历史,成为气息,感恩与畅想同在,美与爱交织在一起,一派祥和。

  在有限的空间,营造无限的天地

  对教育的追求,对真理的追求,对生命意义的追求是一样的,关键是我们要用心。在有限的空间内营造无限的天地,是苏州园林的境界。其手法之一,是廊道的作用。我们的校园在10年前修旧如旧、修旧守旧,一个重要的方法是廊道的恢复与再造。廊是过渡,廊是延伸。一步一景,移步换景,庭院深深,都是从这里开始的。教育也一样,课堂也一样,也要有境界,也要有“廊道”,什么都不能一望无余,要有层次。

  艰难的“坚守”

  多年来,我们总是强调“日新月异”。总是突出“变化”、“改变”,总是要求“旧貌换新颜”。教育也一样,学校也一样。在物质层面是这样,在精神层面也是这样。如何对待“传统”、“传统文化”、“优秀的教育传统”?“坚守”或许更为艰难。

  江南自古就是一个教育文化发达的地方,特别是近现代的新学校。江南的百年老校何其多?但是,如今有多少还能相对完整地保留下来?近10多年来,中小学得到从未有过的大发展,与其他领域一样,大拆大建,留下了诸多遗憾。许多有着历史遗迹的校园、校舍,都被拆除了,消失了。我们在追求高大上的过程中,以西方建筑的物质形态为样板,丢失了自己的最宝贵的文化传统特征。历史,在重建与改造中,被轻易地如计算机般的“归零”。取而代之的是所谓“哈佛红”、“哥特式”,以为这就是现代化,就是融入国际教育的潮流。甚至,校园的百年老树都要重新挪动位置,为校园新的格局让路。

  在潮流之中,还能坚守,需要依靠意志、信念的支撑。坚守,包括物质与精神两个方面。我们学校是以明清的建筑风格为主,但是还有几幢民国的建筑。在整个校园,同处于和谐的吴文化的整体风情之中。长达园里的泽慧楼,是学校的实验楼,被称为最不像实验楼的实验楼,充盈着人文气息。所以,尽管在国际化的教育大潮流中,本土的有时候恰恰是最代表特色的,我们需要坚守和保持。而且,教育是科学与人文融合的结果,在我们强调科学的时候不能忘了人文,在我们突出人文的时候,要让科学与之交融,相互渗透。

  所以,我们要给孩子们一双翅膀,一对辩证的翅膀,才能飞翔。对人来说,是这样,对学校来说,也是如此。如何继承传统与创新未来,把握住坚守与变革的矛盾关系,是时代的课题,也是教育的永恒课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