校园足球托起“法库梦”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1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法库”为满语汉字音,寓意水草丰美、物阜民丰,培育了奥运会冠军陈跃玲、“中国柔道之父”刘永福等体育健将,浓郁的运动氛围也推动了群众体育的蓬勃发展。作为“辽宁省群众体育先进县”,近3年来,法库县以校园足球为教育创新发展的重点,为其他区域推行校园足球提供了借鉴。

  晚饭时分,走在寻常街头巷陌,时不时看见三三两两的儿童,围着一个足球你争我抢,尔后传球、过人、射门……尽管裤腿沾满泥污,汗水浸透衣衫,但孩子们的脸上绽放着无拘无束的笑容——这似乎是南美或欧洲等足球氛围浓厚的地区才会出现的场景,但在辽宁省法库县却不足为奇。

  不是这里的人们天生热爱足球,更不是为了作秀引人注目,法库县的“足球热”,缘于3年前全县的一次科学规划。2012年底,法库县依托特色地域资源,提出建设“足球之乡、小提琴之乡、山水画之乡”的目标,将发展校园足球上升到全县层面。为此,县委、县政府专门制定了《法库县校园足球发展三年规划》,提出了“阳光体育、快乐足球、放飞梦想”的理念。

  举全县之力发展校园足球并不多见,更让人感慨的是,时任法库县县委书记的冯守权还“任性”地提出了一个通俗上口的目标:“让孩子只要会走路,就会踢足球。”

  3年过去了,如今法库县的校园足球,是否实现了当初的美好愿景呢?

  校园足球的“法库现象”

  下午3点,法库县东湖中学城的操场上热闹非凡。

  尽管初春的东北依旧有些寒气袭人,但这所由21所初中合并而成的学校里,万名学生在3个大型塑胶操场上忙得不亦乐乎,丝毫没有受到冷空气的影响。传球、停球、带球的训练正在有条不紊地展开,几组小型的足球比赛在绿茵场上激烈进行,足球游戏、足球操等项目也一并上演。偌大的场地上,人人参与其中,处处是运动小将的身影,构成了春天里的一道风景。

  “不仅东湖中学城万名学生全员参与足球运动,在法库县,人人踢球、班班有队、校校参赛的局面早已经形成。”法库县教育局局长安会民介绍,全县3万多名学生,几乎“人手一个足球”。

  人人有球踢,是保证学生热爱足球、会踢足球的基本条件。而为了提高学生的踢球热情,学校组建了数百支足球队,组织学生参加各级足球联赛,激发他们的斗志。仅2014年一年,法库县教育系统就开展了两届全县校园足球联赛,共有114支球队、1402人次参赛;3年来,全县开展校、年、班三级足球比赛3882场,其中全县校际比赛160场、年级比赛478场、班级比赛3244场。

  足球竞技让孩子们享受到了快乐,也带给农村孩子更多的机会。距离法库县城35公里,位于农村的卧牛石小学,趁着校园足球的春风大力跟进足球潮流,在小学女足联赛中曾两度摘取冠军,一举闻名全县。

  “联赛是校园足球普及的基础,校园班级联赛开战起来,让足球真正成为校园运动。”卧牛石小学校长姜云峰说。

  当然,人手一个足球、定期举行大型足球比赛,都需要不少的投入。为了保证法库县校园足球的有效开展,近4年来,县财政投入1亿多元改善学校体育教学设施。据悉,目前法库县已建成各类足球场地60块,所有场地均定期免费向青少年和成年人开放。2015年,县财政局预算投入200万元用于发展校园足球,今后将根据发展实际陆续增加,以确保学校公用经费按10%比例作为体育工作专项经费。

  一系列大手笔,令人振奋。“我们在适合运动的地方加大投入,以校园足球为抓手,调动法库人民参与运动的热情。”法库县县长陈佳标如是说。

  体育教师与校园足球的双赢

  事实上,校园足球的开展,往往不仅受制于物,更受制于人——体育教师,尤其是足球专业教师的匮乏,以及足球课程设置的非专业化,使得校园足球的开展举步维艰。

  师资问题是首先要解决的一大难题。3年前,法库县决定大力发展校园足球时,体育教师十分短缺,一度影响到足球教学。为此,法库县通过与沈阳体育学院高校建立战略合作关系,引进了大批优秀的志愿者到校任教,而法库的学校也变成体育专业大学生的实习基地。

  “他们实际上是无偿支教,我们提供食宿,他们收获经验,这项合作是双赢的。”法库县教育局副局长、东湖二中校长张文百介绍说,继去年引入3名大学生志愿者之后,今年他们再次引入10名大学生,充实体育教师队伍,其中足球专业的体育生占了三分之一以上。

  与此同时,法库县还通过提供优越的条件,加大力度引进专业教师。资料显示,凡到法库县应聘体育教师成功的,试用期内每人每月工资标准为2200元。若一年试用期满后符合岗位要求,其工资标准比照沈阳市招聘公办教师工资并实行绩效工资制。

  “看到法库县教育局公布的待遇条件后,我和同学都动心了。”毕业于沈阳体育学院体育教育专业、现已是卧牛石小学足球教师的杨宏波,最终不仅“动心了”,而且在这里扎根了。

  像杨宏波一样的一批足球专业教师的加盟,带来的是足球教学“质”的变化。

  “在体育‘不那么重要’的时候,体育教师教足球往往更多的是凭个人经验与感觉,也更侧重于技术教学,而现在我们强调的是培养能力。”东湖三中足球总教练马超说,“教学的功利性不再那么强烈。”

  更为重要的变化是,足球课被纳入学校课程体系,真正成为一门不能被忽视的学科——正是因为专业足球教师的加盟,让相关课程、教材的开发成为可能。这几年,除了国家教材,法库县的县本教材、校本教材相继出炉。比如,深受法库学生喜爱的《中小学足球课程县本教材》,分为男生、女生两个版本,针对每个年级学生的足球课教学内容进行整合,阐述了侧踢、直线运球、定位球踢远技术、传接球等专业足球技巧,配上生动的图片说明,让学生会踢足球,更能看懂足球。

  值得一提的是,体育教师成就了足球,而足球也成就了他们。

  “一直以来,音体美都是学生眼中的副课,体育教师想做出点成绩,太难了。但是从2012年法库县委、县政府建设足球之乡、积极推广普及校园足球以来,体育教师迎来了事业的春天。”卧牛石小学体育教师霍福吉感慨道。

  不仅仅是一项运动

  声势浩大的足球推广运动,将法库县的校园足球水平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近年来,法库县参加沈阳市举办的“盛京杯”足球赛,进入8强;参加中央电视台和国家体育总局举办的“谁是球王”争霸赛,进入沈阳地区第三轮比赛。对于一个小县城而言,这已是莫大的荣耀。

  但是,在县长陈佳标看来,这并非法库开展校园足球的终极目的。“让孩子在运动中健身,激发他们的运动兴趣,通过踢足球体现他们的人生价值,促进他们的身心发展,这才是我们的目的。”陈佳标说,“重在普及,而非拔尖。比赛和获奖只是一种促进和激励手段。”

  事实上,在开展校园足球过程中受益的师生,对此感触尤深。

  东湖三中学生胡园圆,以前是个性格内向的小姑娘,不爱与人交流,总觉得踢足球对女孩子而言是“不太文雅”的事。但自从接受较为专业的训练之后,在全校足球氛围的感染之下,她在慢慢尝试中,逐渐感觉自己对足球“喜欢得不行”。

  “看见像足球的东西就想上去踢几脚。”她说,“现在经常与队员们一起交流,也更愿意表达自己,变得开朗多了。”

  七年级学生王一茗也在足球运动中收获了友谊。有一次,在踢球过程中她不慎受伤,教练员帮她包扎伤口,队员们也热情向她表示慰问,朋友们的真诚令她一直心怀感激。而在目睹了一些有矛盾的同学在足球运动中相互合作,最终重归于好的事例之后,现在的她感觉“足球是生活的一部分,不可或缺”。

  类似的案例也发生在教师身上。

  即将退休的东湖一中校长黄冬梅,整天与足球打交道,乐在其中。有人问她:“要退休的人了,还做这些干什么呢?”可黄冬梅就是按捺不住,没事就去踢几脚,或者跳跳足球操,感觉神清气爽。“看见球就感觉高兴,看见孩子们玩也觉得开心。”她说。

  在教育局长安会民看来,“校园足球的开展,在带给学生健康体魄的同时,也带来了快乐,健全了人格,让学生学会了正确认识自己、尊重他人、团结协作、勇于担当,形成健康和谐的生活方式。”

  “校园足球,不仅仅是一项运动,而是大家喜爱的一种生活方式。”安会民说。如今,东湖中学的大操场上,也用花木拼接出“让足球成为生活”的运动理念。

  这也印证了法库教育人提出的“以球健体、以球润德、以球促智”的“法库梦”。幸运的是,如今,他们离梦想越来越近。正如陈佳标所言,“如果一个国家(地区)像喜爱歌星那样去喜爱球星时”,这个国家(地区)的足球便会大有希望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育本质大讨论     下一篇:足球进校园法库怎么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