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人人通”让学习无边界 ——解读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实践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4-2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拱墅区是浙江省杭州市中心城区之一,位于京杭大运河的最南端,隋唐以来便是南北水陆交通要道和繁华商埠。频繁的商业活动使人们拥有了灵活的思维和善于学习的品质。所以,当互联网等新技术成为教育创新的突破口,拱墅区教育人也积极跟进,以新技术促动教育大发展。

  “互联网+”教育什么样?区域推进教育信息化到底意味着什么?是所有学校班班通网络,每位教师都使用多媒体教学,还是学生人手Pad,作业告别“纸时代”?显然,基于这一层次的理解忽视了信息化的真正内涵。

  浙江省杭州市拱墅区教育局局长张云雷认为,“教育信息化,不仅仅是促进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广泛应用,更要借此推动教育改革,培养适应信息社会要求的创新人才,促进教育现代化”。而这也是“互联网+”时代教育最重要的特征之一。

  从“规划优先、硬件优先、应用优先”三大优先战略,到“区域推进、分步实施、全面融合,引领教育信息化发展;学校并举、和而不同、多元发展,创新教育信息化特色”的整体推进策略,拱墅区教育信息化实现了一个又一个创举:2012年完成浙江省第一个县级区无线上网服务全覆盖;2014年拱墅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工作室)上线使用,受到教育部发文表扬;2015年实现全区中小学校园网络万兆骨干千兆到桌面,第一个完成全省县级区万兆骨干网互联的教育城域网……

  如今,拱墅区形成了信息技术促进教育改革和教育发展的良好态势,并在逐步实现资源数字化、教学多媒化、教研网络化以及教育教学观念现代化,使教育信息化成为拱墅教育发展的助推器。

  软硬件到位 确保建设同起点

  教研活动不用调课、赶路,只要登录电脑,就能进行即时教研;设备故障,打开APP扫一扫设备条形码就能上报维修信息;教师高峰时段登录教育城域网,多人同时下载2G的高清课堂实录文件,比之前节省了30%的时间。

  “我们率先在省内直接升级到万兆光纤,所有中小学将享受快速上网的乐趣。”拱墅区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杨骊说,拓宽的信息高速公路,将一举打破宽带的限制,为大规格网络阅卷、高清视频点播、高质视频会议、优质教育资源等大流量应用提供安全稳定和可靠的数据链路,为学校未来15年至20年教育信息化提供网络保障。

  拱墅区教育人用行动阐释了他们的态度:没有信息化的教育是落后的教育!对教育信息化发展的高定位,促使拱墅区更早、更快地展开行动。

  2011年,拱墅区区委、区政府将“教育信息化提升工程”定为拱墅区八大教育现代化工程之一。2012年6月,拱墅区首次召开教育信息化工作专题会议,提出了进一步加强教育信息化建设的实施意见,保证每年投入信息化建设不少于2000万元;将全区所有学校的班级从多媒体电视机升级到交互式电子白板或多媒体触摸一体机;为全区3500多名一线教师更新了笔记本电脑,完成教师第二轮手提电脑的更新配备。至此,全区中小学计算机教室拥有率、万兆校园网覆盖率、教师笔记本配备率、班级多媒体配备率均达到100%。与此同时,拱墅区教育局加强培养专业技术人员,要求学校将生均公用经费的10%用于设备维护和相关人员的培训。

  专家引领,培育专业团队。拱墅区成立由省市技术中心、高校、兄弟(县)区等专家组成的专家组,以及技术研究组,聘请6位专家为教育技术兼职研究员,每周定点时间参与区教育技术中心的工作。

  分层培训,提升技术应用能力。拱墅区实施多层培训机制,一是邀请专家开展技术培训,并通过实地参观学校信息化建设,深化对教育信息化工作的理解和认识;二是开展面向校级领导干部的信息化培训,提升校长的信息化领导力;三是实施负责人及网管员的培训;四是启动全体教师教育技术应用能力培训。

  强化应用,构建公共服务应用平台。拱墅区构建了数据基础平台、统一身份认证平台、区教育门户网站等三大基础平台,并实现与省师训管理平台数据库对接,统一管理学校、教师、学生等基础数据,实现统一数据交换、基础数据服务。在此基础上,拱墅区还推出了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工作室)、资产管理、教育督导管理系统、学生体质健康成长信息管理系统、网络阅卷、资源库(资源圈)等公共应用服务。

  创数字校园 形成特色多元化

  2014中国(杭州)国际电子商务博览会上,拱墅区教育局“智慧校园”项目的精彩展示,深深地吸引了与会者。学校是区域教育信息化的落脚点和突破点,拱墅区积极探索适应校情的教育信息化建设方案,促进学生的多元发展。

  为达成这一目标,让学校在区域整体推进的高水平环境下更好地开展特色化应用研究,拱墅区对全区数字校园建设进行了周密部署。2011年,拱墅区启动卖鱼桥小学等3所学校的数字校园试点工作,在试点学校信息化建设取得进展后,增加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数量,开展教育信息化特色应用探索。

  在区域统一规划部署网络环境基础上,拱墅区积极推进区域公共服务平台的培训、应用、落实。例如,结合全区教育信息化硬件建设,构建学校的网络信息化环境;结合区域公共应用服务推广,开展提高教育教学管理水平和效率;结合国家教育信息化项目的实施,落实学校的教学应用研究,构建区域信息化应用的大环境。

  为避免学校重复建设,2013年起,拱墅区各中小学机房内的服务器被区里统一回收管理,学校省去了烦琐的维护工作。“过去每所学校都配有独立的服务器,但是并不是所有学校都能把资源充分利用。现在全区集中回收服务器,学校可以申请虚拟服务器,多出来的资源就可以让其他学校使用,节约成本、优化管理。”区教育技术中心主任助理潘嘉说,应用区域平台大大降低了学校建设通用平台的精力和时间,避免了数字校园建设“千校一面”的现象。

  相同的起点,给予学校更公平的环境,但也要求学校积极开发,建立基于学校办学特色、教学特色的应用。浙江省教育技术中心主任施建国认为,“数字校园建设既要与教育教学管理深度融合,又要有自己的亮点和特色”。

  经过多年的探索,在教育教学管理、文化品牌特色、课堂教学实践等方面,拱墅区一批特色鲜明的数字校园脱颖而出。卖鱼桥小学的Pad“一对一”教学实践,帮助教师实现课堂监控;拱宸桥小学的智慧云班级,学生学得如何,教师可以一手掌握;外语实验小学开展的沉浸式外语学习环境应用,让外语学习不再难。

  在提高学校管理效率方面,一些学校也摸索出新方法。如大关中学自主开发的学生学业分析系统,可以帮助教师分析教学成效,帮助学生认识知识点缺陷;行知中学的智慧课堂之智能组卷系统,能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业自测;运河学校基于移动技术的开放课堂实践,家长可通过手机终端了解孩子的在校情况。

  学校不仅是教授课本知识的地方,也是促进学生个性成长的平台。大关中学附属小学基于航空航天科技教育的飞梦网,实现虚拟3D、探究性学习、社区互动、游戏知识于一体;长征中学正在打造的“选修课及资源管理”学习社区,可实现学生网上自主选课、自主学习、学分评定等多项功能;大关苑一小正在打造的SDC学习社区,通过学生的学习、发现和创造,实现资源搜索、项目探究、互动评价、存储展示。

  为调动学校的积极性,拱墅区构建了包括教育装备、资源建设、应用推广、应用效益等四项内容的评价体系,将教育信息化绩效评估结果纳入全区的学校年度目标考核中,其中应用推广、应用效益占考核比的50%。截至目前,拱墅区建设“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18所,占公办学校65%,其中10所被确定为省、市“数字校园”示范建设校。

  智慧在民间 打通发展快通道

  通过数字校园的网络化、智能化和个性化,服务于学校管理及教育教学的各个方面,拱墅区教育信息化水平整体得到很大的提升。但是,实现教育信息化的脚步应该到学校为止吗?当然不是,“打通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快车道,智慧在民间。”拱墅区教育局副局长周建仁说,拱墅区注重来自教师的力量。

  2012年,拱墅区成为首批国家教育信息化试点单位,为了更好地进行创新,拱墅区依据“以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学习空间推动教育教学模式创新”的试点项目,成立了课题组,研究适合教师专业发展的新方法、新途径。

  2014年1月,“拱墅区教师网络学习空间(工作室)”平台正式上线使用,教师学习空间(工作室)分为个体工作室和团队工作室。个体工作室是特级教师、名教师、草根教师的专业发展工作室。团队工作室则以学科教研、学校发展群、主题、特色品牌等命名的工作室。截至目前,在线开展教研活动1400多次,有3500多名教师参与。

  “只要有电脑和网络,大家在自己的办公室,就可实时进行视频教研。”90后教师姚梦洁是区级网络工作室“蓓蕾科学工作坊”的管理员,工作室发起的《自主性游戏》教学研修吸引了蓓蕾幼儿园2个园区49名教师参加,“研修过程不仅变得可视,研修过程的视频、资料被即时保留,使平台变为第一手的教学资源库”。

  在这个开放平台,除了教育教学专业研修外,丰富多彩的教师个性特长也得到了发挥。浙江省特级教师王崧舟的工作室,不仅有他几十年语文研究的精髓,还有名师书斋、诗意语文、诗意花絮等板块;行知中学教师池长征的摄影工作室,呈现的都是他的摄影作品和摄影器材用途攻略,这些看似和教学并没有关系的内容却提升了他的个人魅力;大关苑一小数学教师严政建,他的学习空间里都是关于书法的研究成果,点击量很高。2014年底,拱墅区举行第一届优秀网络学习空间、网络工作室评选,涌现出草根教师网络空间建设的热情和人气,毫不逊于名特教师,大大促进了教师网络研修的交流与互动。

  教师网络学习空间不仅立足于拱墅区,通过省师训平台的账号,省内教师可以参与到拱墅的教师研修活动中来,实现跨区域、跨校际的研修活动。大关中学附属小学与萧山区临江新城实验小学在平台上开展两校间的教师研修活动,为学校间开展“城乡学习共同体”建设开辟了新阵地。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新视野     下一篇:董运喜:耕耘在教育的热土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