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农村师资困局亟须“组合拳”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适应部分贫困地区农村小学和教学点师资需求,河北省今年将为相关县(市、区)免费培养200名专科学历(学制5年)农村小学全科教师。按照“从本县招生、回本县就业”原则,这些全科教师毕业后要在乡镇(不含县级政府所在镇)及以下小学或教学点从事小学教育6年以上。

  一直以来,农村教育尤其是偏远地区的乡村教学点教学环境差、师资水平低、教师知识结构单一老化等问题日趋严峻,成为区域教育公平发展的“短板”。面对现状,河北省启动实施的全科小学教师免费定向培养政策,可谓是破解乡村教育师资困局的一个富有价值的制度创新和实践探索。然而,利好的政策能否取得良好的预期效果,关键在于免费培养政策能否在农村教育的土壤中“生根发芽”。

  我国城乡“二元结构”的壁垒,为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形成一道天然“屏障”。由于城乡教育发展的巨大差距,农村教师和城市教师的生活工作条件不可同日而语,在工资水平、福利待遇、工作环境、职称晋升等方面“冰火两重天”。现实中,受经济、地域、交通环境等方面因素的影响,农村师资始终处于紧缺状态。迫于生计和事业发展瓶颈,一些农村教师要么动用人际关系“孔雀东南飞”,向城市学校“集结”;要么通过下海经商、报考公务员等方式另谋高就,加剧了农村教育人才尤其是优秀乡村教师资源的流失,动摇了乡村教育事业稳定的根基。

  在国家正式启动高考改革、重视培养学生综合素质的现实环境下,通过免费定向培养全科小学教师,让农村学生全面发展,以更好地适应社会变革和竞争,已迫在眉睫。

  单从政策层面上看,免费定向培养乡村教师,吸引优秀人才到农村任教,只是迈出了城乡教育公平发展的重要一步,而非全部。提高乡村教师的职业地位和待遇,让农村教师安心、舒心、暖心并心甘情愿地扎根乡村教育事业,才是根本之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明确指出,对长期在农村基层和艰苦边远地区工作的教师在工资、职务(职称)等方面实行倾斜政策,完善津贴补贴标准。教育部、财政部2013年联合实施的连片特困地区义务教育乡村教师生活补助举措,通过反哺农村教师,以期让优秀教师资源“回流”乡村。然而,一些地方政府却经常以财力不足为由,动辄挪用教育经费;教育投入“囊中羞涩”;教师待遇不兑现……对广大农村教师的利益诉求置若罔闻,理想的政策频频被“注水”。

  从长远和深层次看,加快农村教育发展不能“纸上谈兵”,需要打出让政策从纸上落实到地上的“组合拳”。进一步完善配套之举,出台相应的措施,建立健全全科教师在农村终身从教的体制机制,进而保障政策的执行效力。治标更须治本,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在均衡城乡教育发展中不可“雷声大雨点小”,要实实在在地让教育优先发展的理念在乡村“落地生根”,不断加大对农村教育的财政投入,切实提高农村教师的收入水平,改善他们的教学和生活条件,让广大乡村教师过上体面的生活,不断增强农村教育事业的向心力和凝聚力。同时,要尽快建立健全城乡教育一体化发展机制,优化乡村教育发展环境,填平教育均衡发展的鸿沟,促使社会上更多优秀的人才能源源不断地流向农村并长期从教、终身从教,使乡村教师成为受人尊重、让人羡慕向往的职业。

  教师稳则教育安。建立务实规范的政策运行和保障行机制,让广大农村教师幸福且有尊严地扎根于乡村教育的土壤,应成为乡村教育公平健康科学发展的“新常态”。

  (作者单位系山东省枣庄市中区渴口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教师培训应慢、细、实     下一篇:重新认识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