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万教师同“解渴” ——吉林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实施侧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信息化社会,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成为教师必备的新基本功。2013年底,教育部决定实施全国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以下简称“能力提升工程”),一场教师信息化能力提升的攻坚战在全国各地拉开战幕,数百万教师从虚拟的网络学习开始,进而走进课堂真刀实枪进行演练。本期刊发吉林省中小学教师“能力提升工程”的做法,以此领略这项工程给教师观念以及中小学课堂带来的变革与影响。

  教室黑板前的多媒体屏幕上,正在播放一个动画课件:先出现一个正在闪动的三角形,然后从这个三角形中衍生出一个相同的三角形,通过旋转,两个三角形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教室内十分安静,孩子们的眼睛紧紧盯着屏幕,正在执教的女教师江瑜静静地站在窗户旁。

  “看完这个动画,请大家思考,三角形的面积怎么求?”江瑜问。

  “两个一模一样的三角形组成一个平行四边形,那么这个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平行四边形的一半。我们已经知道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是‘底乘高’,那么三角形的面积就是‘底乘以高除以二’。”一位男生站起来,非常流利地回答。

  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孩子们都很兴奋。

  江瑜长长地松了一口气。

  作为辽源市龙山区多寿路小学一名数学教师,每当讲到《三角形的面积》为什么要“÷2”这个知识点时,江瑜总会感到“说不透”,学生记住公式容易,但往往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但是今天这节课,通过这样一种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江瑜一句都没讲,孩子们自己就弄明白了。

  “利用信息技术创设情境,同学们言之有物,兴趣盎然,不仅教学过程顺利,效率也大大提高了。”江瑜说,“这些改变都源于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中我们学到了真东西,从以前只会照搬别人的课件到现在能够根据课程和孩子的需要自己制作各种课件,真的很过瘾,很解渴。”

  

  江瑜就是吉林省中小学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升工程8.62万名学员中的一员。为了让8万多名学员学到真东西,解当前课堂上信息技术使用的匮乏、低效之“渴”,吉林省教育厅通过“平台监管保实施、多元测评促应用”的方式,使这项工程真正走进全省中小学校。

  四个统一:扎紧桶箍不散架

  能力提升工程培训不是技术培训,而是促使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理念在全省落地的一次实实在在的契机。从一开始,吉林省教育厅对“能力提升工程”就有着这样清醒的认识和定位。该省教育厅全面部署,相继出台了10份管理文件,从机制建设、人员队伍、实施平台上做好充足准备。

  该省成立了省、市、县三级工程办,项目执行办公室设在省教育学院,省各市州和县区教师进修院校成立各自“工程办”。同时精选培训机构,采用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了继教网等7家培训机构承担培训任务。

  在实施提升工程之前,全省41个区县已开展了“英特尔未来教育培训”“微软携手助学”“乐高”“中国移动”等培训,在这些培训中涌现出来的骨干教师成为能力提升工程线下师资的主力军。

  一个强大的网络资源平台是实施好能力提升工程必备的硬件。2014年,该省级工程办建设了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和项目管理平台,按照教育部网络研修的要求,建立了“个人中心—工作坊—研修社区”,既能实现实时学习,也能实施全程监管。

  为了保障教师的学习效果能即时“看得见”,对各家培训机构的培训过程随时“管得着”,吉林省实行了“四个统一”:统一学员入口,参培教师必须通过省管理平台进入各家培训机构的培训平台;统一监管标准,各家培训机构必须采用“课程学习+研修活动+课堂教学实践”培训模式,并以4:4:2的比例推进;统一数据上报周期,培训机构以10天为一个周期向省平台上报每一名教师的线上学习情况;统一打印证书,平台提供证书检索功能,便于鉴别真伪。

  “先把桶箍扎紧,后面才不会散架乱套。”该省能力提升工程领导小组副组长、省教育学院院长张德利以此风趣地形容他们为此所做的严谨精密的顶层设计。

  三个结合:让学习真实发生

  网络是虚拟的,但是必须让学习真实发生,而真实发生的学习三要素是:真实的人,参与真实的学,最后化为真实的运用。

  虚假学员信息注册、请人替代登录、挂网混学时等现象,在网络学习中时有发生。吉林省采用“三个结合”,确保学研用落到实处。

  该省将国培与省培结合,让需要提升的教师都能参与到这次学习中来。除长白山管委会外,2014年全省10个市(州)、62个县(市、区)有8.62万名教师参加提升工程培训。其中省政府拿出750万元在长春市、吉林市各选取了2个区共20所学校作为实验区县试点学校开展区域内的网络研修,并确立抚松县、白城市洮北区作为提升工程示范性培训区县。

  如何监管7家培训机构的培训课程实施情况和不同培训平台上教师的学习情况,这是一大课题,也是一大难题。该省采用平台监管与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较好地达到了“即时监控,掌握各阶段学情;全程监控,把握整体培训过程;数据支撑,及时调整培训策略;地市对比,增强培训效果”的效果。

  在培训过程中,各培训机构每10天从“学习课程模块、研修模块、信息技术成果模块”三个模块上报各项详细数据,对于线上数据异常的县区,省工程办会进行实地调研,帮助当地查找问题,解决问题。

  为了解决学用脱节的问题,全省各地想了许多办法,把线上学习到的知识应用到线下的教学中。

  如,延吉市有200名朝鲜族教师参加培训,延吉市教师进修学校提出“手拉手,互帮互助,共同提升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方案,帮助这些教师解决平台学习语言障碍问题;抚松县教师进修学校开展“两课一练”活动,各学校围绕这个主题确定自己的校本研修主题,进行线上磨课、线下集体备课活动。

  为了配合校本研修的开展,各培训机构也有许多创新做法。如中央电化教育馆采用YY活动的方式开展线上研修、线下总结;继教网、奥鹏教育集团设计了贴合教师需求的“专家在我身边”活动;高教社确定了以“示范课+听评课+专题讲座+互动交流”为主要内容的“送教回访”活动。

  三项工作:促信息应用常态化

  学习的目的是为了会运用,不同学员的信息技术水平和基础不一样,为了实现每位学员都有不用程度的提升,吉林省通过认真开展多元测评、以赛促学、依托平台建设研修社区等工作,促使学员全面转化学习成果。

  每位学员参训前,都必须通过教育部的前测工具,考察学员的基础,然后各培训机构开发对应的课程包,供学员自主选学。

  对学员终结性评价测评,吉林省提出培训机构测评与校本测评相结合的方式,取最低成绩作为最终的成绩,即学员要达到合格,培训机构测评成绩与校本测评成绩必须同时合格。譬如,培训机构给出一个学习成绩是“优秀”,但学校给出的成绩是“不合格”,那么这位教师最终的成绩就是不合格。

  四平市铁西区工程办主任肖杰说:“以往教师的合格证书都是培训机构说了算,我们配合好就行了,现在我们可有责任了,要想办法让教师们把学到的信息技术用起来。”

  各级工程办还通过开展多种形式的比赛,促使教师信息技术运用常态化。如举行课件、教学设计评选,数字故事、微课制作大赛等,掀起学习应用信息技术的热潮。仅4月10日结束的2015年微课大赛,全省就上交1.7万余件作品,相当于每4位教师就有1位参赛,参与面广泛。

  同时,该省依托吉林省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充分开发平台功能,建设了吉林省最大的教师研修社区,保证每位教师在平台上都有个人的学习空间。省内所有的培训项目均通过中小学教师研修网实施监管;还与“超星图书馆”“中国知网”合作,将优质资源引入平台。

  而当前,吉林省教师教研平台、教师数字备课中心、省级课例研究中心、吉林省学分管理系统等正在紧张地建设之中,届时,该省教师信息技术应用水平将会得到不断提高,信息技术应用将趋于常态化。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大数据的3个核心特征     下一篇:地方动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