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学校不宜作为新教师试验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5-2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近年来,从各地发布的中小学教师招聘岗位信息来看,除高中、县城学校个别紧缺型学科列有计划外,其他都是农村中小学教学岗位。

  城区学校是如何补充教师的呢?各地通常的做法,是通过考试从农村学校教师队伍中选调。

  县城学校从农村选调教师,对县域教师队伍建设有着积极的意义:一是规范教师调动秩序。由于位置偏远、生活不便、条件艰苦等原因,农村学校教师希望调到县城工作,本来无可厚非,但在机制不健全的情况下,一些人靠走后门、拉关系来达到目的,极大地影响了其他教师的积极性,也有可能导致权力寻租,甚至衍生腐败。教师通过公开、公平、公正的选调考试,凭自身实力获得发展机会,有利于激励教师勤奋工作,促进教师流动规范化。二是加强农村师资力量。部分教师选调进城后,农村学校必然要补充教师,而刚刚大学毕业的新教师,思维活跃,朝气蓬勃,不仅能补充新鲜血液,也能发挥“鲶鱼效应”,影响年纪大的教师,促进他们更新理念,学习新知识、掌握新技能、改进教育教学方式,从而提高农村教育教学水平。

  然而,在认真思考过后我发现,这看似两全其美的做法,却对教师队伍的整体发展有着不可忽视的弊端。

  一是降低了整体师资水平。在师范生包分配时期,能考上师范学校的都是成绩拔尖的学生,生源质量好。但目前,仅面向农村学校招聘教师,难以吸引一本院校毕业生报考,省级师范毕业的屈指可数。长此以往,教师队伍整体水平堪忧。

  二是造成农村教师结构失衡。既然是通过考试选调,能进城的必然是年轻优秀的教师,农村学校教师队伍易出现结构性断层,青黄不接,老的太老,新的太新。

  三是阻碍教师专业成长。教师的专业成长主要有三条途径,即自我学习、参加培训和老教师的传帮带。农村教师因为无法调课,外出参加培训的机会少,因此校本培养显得格外重要。老教师的引领和传帮带,可以让新教师少走弯路、错路,加快专业成长。常言道,名师出高徒。可是,经过多年考试选调,那些“名师”多已进城,让留下来的教师担当新教师培养重任,其效果可想而知。

  四是影响农村教育质量。参加工作的开始两年,属于专业适应期。刚从师范院校毕业的新教师,尽管有一定的专业知识和教育教学理论,也经过一段时间的教学实习,但毕竟缺乏教育实践经验,无论是对教材教法的掌握,还是教育方法技巧的运用,都在不断地熟悉和摸索中。而选调教师进城,一般只要求在农村学校工作满3年,一个新教师刚成长为合格教师,就要调离农村学校,农村学校岂不是成了新教师的试验田?此外,有的教师忙于准备选调考试,在教学上所花心思有限,教学质量又如何保证呢?

  人们常把组织比喻成木桶,认为一个由若干木板拼成的木桶容量是由最短的一块木板决定的,即为木桶原理。县域教师队伍好比一个木桶,木桶的容量大小就是教师整体水平的高低。从提高这只“木桶容量”来看,一是要选择长的“木板”。当代大学毕业生,理想都很丰满,可农村教学岗位的现实太骨感,在众多就业机会面前,许多优秀者选择了放弃。我认为,要引进优秀毕业生,一是要多安排县城学校岗位,甚至淡化教师城乡“户口”,真正做到“省考、县管、校聘”。二是要取长以补短。农村学校生源留不住,师资力量短缺是一个重要因素。也许有人说,新教师全部投向农村,不就是弥补这块短板吗?可新教师毕竟缺乏教育实践经验,与城区优秀教师相比,仍存在一定的差距。真正的取长补短,需要通过轮岗交流、政策倾斜、经济补偿等办法,让城区学校教师乐于到农村学校任教。

  当然,最为重要的是让城区学校成为教师培训主阵地:新招聘教师定岗在农村学校,要先放到城区学校跟班学习一至两年,然后回农村学校任教;农村学校教师需定期派到城区学校挂职培训学习;甚至可以直接面向城区学校招聘新教师,等培养成熟之后再交流到农村学校任教。

  总之,新教师成长需要一个过程,农村学校不宜成为新教师成长的第一块试验田。

  (作者单位系江西省奉新县教育局)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