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立夫:“一人系”中走出的数学家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6-1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中国需要科学,而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中国也需要数学。

  姜立夫(1890-1978),著名的数学教育家。中国科学院学部委员,南开大学数学系与岭南大学数学系的创建者。主要从事几何学教学与研究。

  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的10年,我国到海外留学专攻数学者寥若晨星,现代数坛仍是一片荒漠。“中国需要科学,数学是一切自然科学的基础,所以中国也需要数学。”这个立志要把现代数学移植到中国,培养优秀数学人才的倡导者,叫姜立夫。1919年,在哈佛大学博士毕业后,姜义夫义无反顾地回国,到了新建的南开大学做教授,并且亲自创办数学系(时为算学系)。

  在北洋军阀统治时期,南开大学属于私立学校,教师的工资微薄不堪,但是姜立夫毫不介意,在数学系创立后的前4年,教师只有他1个,担任理学院公共数学课和数学系专业课的教学任务。根据学生情况,需要开什么课姜立夫就上什么课,所以,在短短的几年内,姜立夫已经把分析、几何、代数等课程轮番讲了几遍。

  除了教学任务之外,姜立夫要经常帮着处理数学书刊的订购和其他行政事务工作。姜立夫说,“一人包一个系,我感到吃力”,幸而当时的学生人数不多,“我用全力对付他们”。尽管工作量特别大,好在姜立夫基础雄厚、知识渊博、思维敏捷,加之备课极度认真,所以讲起课来层次分明、论证严谨、分析周密,引发了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学习兴趣。

  南开大学原副校长、著名教育家吴大任是当时姜立夫培养出来的学生,每每回忆恩师便赞不绝口:“姜立夫就像一个熟悉地理的向导,引导学生寻幽探胜,使你有时似在峰回路转之中,忽而又豁然开朗,柳暗花明,从不感到疲劳。”吴大任觉得“听姜立夫讲课是一种少有的享受”。

  到底是什么样的方法和技巧让姜立夫的教学达到了出神入化的境界?这与姜立夫十分重视教学方法不无关系。姜立夫在授课中强调循序渐进,注重启发学生积极主动去思考。在讲授微积分时,他首先要求学生正确掌握极限的方法;当讲授到复变函数论时,他又会让学生先阐释自己理解的极限定义,再在此基础上引申到新的概念和表述方式,这样,学生才能对新知识有深入的理解。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和水平,姜立夫还会因材施教,指定不同的参考文献由学生轮流作报告。有些课程,在每讲完一章后,姜立夫会要求学生将笔记整理好后交他审阅。对学生的考核方式,姜立夫也尽可能地灵活,有的课程由他指定若干题目和相应的参考文献,由学生写出小论文;有的课程。则由学生自选内容和题目,写学习心得。这些举措到现在仍有教育意义,对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钻研能力大有裨益。

  为了让中国的数学更快地发展,姜立夫提倡和鼓励师生间或校际间开展学术交流。1926年,当南开大学数学系走入正轨,姜立夫便率学生江泽涵赴厦门大学讲学一年,为壮大厦大数学系的力量奠定了良好基础。20世纪30年代初,姜立夫利用自己在国外建立的人脉资源,推荐世界著名的数学家来北京讲学,并帮助联系哈佛大学的教授来北京大学任教。在姜立夫的支持下,学生刘晋年、江泽涵、申又枨先后赴哈佛大学攻读博士学位,陈省身、吴大任则赴德国读研或进修。“我鼓励学生出国进修,全力帮助他们,就是希望他们帮助我把更多的现代数学搬回来,改进国内大学的教学质量”。

  在抗日战争期间,姜立夫辗转到昆明执教于西南联合大学。当时西南联大的科学氛围相当浓厚,数学家感到有组织学会的必要,姜立夫又在昆明领导建立了新中国数学会并任会长,同时筹建中央研究院数学研究所。

  从1949年开始,姜立夫到岭南大学任教,创办了数学系并任系主任。姜立夫在多所学校任教,桃李满园,培养出来的优秀人才在数学的不同领域有着杰出成就。曾有人问姜立夫育人的秘诀,他说:“我从不以个人喜好左右学生的学习兴趣。当有学生的喜好从几何学转移到其他数学分支时,我依然要想办法帮助他们学好新的学科”。姜立夫的一生,似乎专门为数学而生。现在数学界知名的数学家姜伯驹,正是姜立夫的长子,从小就受到了父亲的启蒙教育和数学熏陶。姜立夫对中国数学事业的贡献,正如苏步青所说的:“姜立夫在数学教育、组织等基本建设上功劳至大,影响至深,中国现代数学史必须对姜立夫‘大书特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