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教育变革多一些可能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7-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继今年年初两会上“互联网+”被纳入国家战略后,7月,《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颁布,进一步明确“鼓励学校逐步探索网络化教育新模式……鼓励学校通过与互联网企业合作等方式,对接线上线下教育资源,探索基础教育、职业教育教育公共服务提供新方式……”

  仿佛在一夜间,“互联网+”成为全民热议的焦点,也成为2015年教育改革与发展绕不过去的热词。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中国教师报“趁热打铁”,首次尝试与互联网企业合作,共同举办了一场以“‘互联网+’时代的区域教育综合改革”为主题的局长峰会,探索新媒体时代的教育改革之路。

  两天的时间里,既有前沿学术研讨,又有基层实践解读;既有宏观理论引领,又不乏技术产品支持。可以说,这一场盛会,为坚持改革创新的众多教育管理者们打开了一片新的视域——“互联网+”时代,教育即将迎来一场深刻变革。

  当中国教育经历了口述时代、粉笔时代、多媒体时代,走向数字化时代的当下,基础教育的问题依然复杂,即便是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中国大部分地区的课堂上,教师的授课方式依旧走在传统的老路上。教育变革,依然任重道远!

  伴随着大数据、云计算、移动互联等信息化技术的融入,教学手段、教学资源、教学方法和教学理念的变革在所难免。“教”中心向“学”中心转变,知识传授为主向能力培养为主转变,课堂学习为主向多种学习方式转变;由被动式学习向主动式、互动式学习转变,最大可能实现了学习的自主化、自由化……

  互联网无界,学习亦无界。教育人,就是要顺应时代发展的潮流,以开放的心态,迎接未来挑战,勇做“互联网+”时代的新教育者。

  当然,教育的本质追求不会因为时代的变迁而有所改变。中国教师报多年来与众多基层教育改革者一道,不断寻找推动区域教育均衡发展的新路径,推广区域教育改革的新方法。这些探索经验和阶段性成果,核心指向教育的本质追求,关注人的全面发展。这是在“互联网+”语境下,所有改革者应该保持清醒的地方:无论技术如何发展,我们不该忘记教育始终应以人为本,互联网只是用来提升和变革教育的技术手段。技术改变不了教育的本质属性。

  因此,当教育改革走向“深水区”,在探索综合改革的路上与互联网相遇,改革者应从教育变革的真正需求出发,抢抓机遇,直面挑战,在“互联网+”的浪潮中,探索更多的发展可能。

  未来已来,我们不应逃避,也无须等待。在“互联网+”的潮头勇立,教育将生发出无限可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