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焕发“学习的奇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8-2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引子:李慧的故事

  记者仔细端详着眼前这个女孩:两道新月眉,一双灵动目。谈吐自信,声音甜美,笑靥如花,酒窝如蕾。这就是那个初中两年在课堂上从来不发言、怯弱冷漠的学生李慧(化名)吗?记者与她聊起了曾经的过往。

  记者:两年的时间为什么在课堂上一言不发?

  李慧:其实也不是不想说话,就是没有勇气,害怕说错了被同学们嘲笑,受老师批评,不敢说。

  记者:每天八节课,你算一下,这两年是多少节课,老师们没有找你谈过吗?

  李慧:找过,但是我胆子小,不敢和老师们说话。老师们也怕伤害我的自尊心,不会强求我回答问题。

  记者:你上课不说话成为大家习惯的一种常态。在这种常态下,你有话不敢说,也没有人再叫你回答问题,那是一种什么感受?

  李慧:没有什么特别的感受,有时候会觉得自己跟这些没关系。

  记者:那是什么让你开了金口?

  李慧:我上初三的时候,学校开始使用高效课堂的方法引导学生学习,课堂上更多的时间是自己学习、交流、讨论、展示。尤其是英语课上,罗老师设计了许多特别好玩的游戏,激发起我想说话的冲动,但因为从来没有在课堂上讲过话,这种惯性导致我很能憋得住话。

  记者:罗老师注意到你了,她的期待与鼓励是不是恰恰顺应了你内心的需求?

  李慧:是的。罗老师很亲切,当我游离于学习之外的时候,她非常努力地想帮助我,我完全可以感受到。在她的眼神里我能看到真诚与召唤,感受到一股力量。她找我谈话,总是很关心我的感受,没有因为成绩落后厌烦我。同时,课堂上的自由气氛让我内心生发出前所未有的安全感,说错了也不怕被嘲笑,说对了同学们就会用掌声鼓励我。在老师和同学们的帮助下,我的胆怯心理不知不觉消失了。

  我发现无论是和同学交流,还是在聚焦处展示,我都可以把零碎的想法串联起来,还可能边说边产生新的想法,那种感觉真的很美妙!是我之前从没体验过的。现在进行课堂展示的时刻,我偶尔会刹不住话匣子,但想到要让大家都有机会,我就会忍一下。

  李慧口中的罗老师,就是思南县第五中学原副校长罗来英,现任思源实验学校校长。罗来英看到李慧在陌生人面前侃侃而谈,那份自豪与感动从她的嘴角眉梢流淌出来,“李慧只是思南县第五中学的个例。课改引发了我们对教师是谁、教育是什么、学生是谁等问题的深刻追问与思考。当看清教师不仅要传授知识更要育人,教育不仅要考试成绩更要育心,学生不仅要学习知识更要学习做人的时候,教育观念及行为就回归到从人的成长规律、心理需求出发,思考自己的课堂设计,做到既关注知识本身,关注能力培养,更关注如何培养学生做人。”

  罗来英所言的这种理念,已经内植于心、外显于形,是思南县“全人教育”理念的落脚点,是尊重孩子的天性与个性,引发学生体验学习的快乐、成功的喜悦,从而开辟出一条快乐学习、合作学习、创新学习的路径。记者不禁对这种课堂充满想象和向往。

  如同交响乐般的教学

  推开思南县第五中学的一间教室门,师生正在学习郑振铎的散文《猫》。仔细观察,各小组的进度稍有不同:有的小组在埋头独学,有的小组在低声交流,有的小组在黑板上书写学习成果。

  记者置身于正在交流的小组旁,他们正在梳理几只小猫的来历、外貌、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以及对“我”的影响。3个学生每人主讲一只猫的故事,一个人讲完,其他人补充。

  讲到对“我”的影响时,其中一个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分享养小狗的经历。他告诉同学们不能以自己的好恶、偏见去判断事情的真伪。故事讲完,组长分享体会,他头头是道地点评:“王佳一(化名)的故事告诉我们在善待生命、同情弱者、关爱小动物的同时,要审查自己判断是非的标准,非常好。”

  记者正感慨着学生的“了不得”,班级展示开始了。展示的小组采用角色扮演形式,小组成员分别扮演郑振铎、三妹、张嫂和今日说法主持人。

  上到台前,众目聚焦之下,几个学生立刻进入了角色。首先,主持人上场:这只小猫不仅引起了同学们的关注,还引起了中央电视台今日说法栏目组的关注,因为这只小猫身上发生了三起命案。我昨晚做了一个梦,一只遍体鳞伤的小猫向我哭诉,要我状告郑振铎,给自己申冤,并代表它提出几个问题:“郑振铎你亲眼看到小猫捕杀了芙蓉鸟吗?凭什么判断小猫是祸首?当你发现真相的时候,有没有反省自己?”

  “郑振铎”做了悔不当初的陈述后,主持人又走向观众:“由于主人的偏见,一只小猫惨死了,对此,你有什么看法?听了当事人的忏悔,你觉得小猫在天堂会原谅他吗?”一个“观众”站出来说,我觉得做事情千万不能凭个人好恶、偏见加以处置,否则就会造成无法补救的过失,后悔一生。主持人话题一转:“‘我’的过失使良心不安,而且永不养猫。说明‘我’具有什么样的品格?”此问一出,激起满堂掌声。

  此时,不论是提问者,还是回答者,学生们的学习已经不只停留在知识层面,而是更具人文情怀,不仅对小猫有怜悯之情,对“我”的过失也给予了客观的评价,把课堂从知识能力层面上升到做人处世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高度。

  师生全情投入,展示完毕,教师总结说:“在生活中,你是不是也曾经错怪过别人或被别人误解过?怎样才能减少彼此间的误解?如果有误会,何不趁此机会解开心结?懂得尊重、善待他人,满怀宽容平等,生活会更美好。”

  一节课结束了,师生仍然沉浸其中,意犹未尽。日本教育学者佐藤学在《静悄悄的革命》一书中形象地评价小组合作学习为交响乐团:“好像不同乐器的声音,相互协调地鸣响而产生了交响乐那样,在教室里,各种各样的意见、想法相互呼应便产生了如同交响乐一般的教学。”思南县的课堂给人的印象,正是这种错落有致的思维交响。

  唤醒学习的内在动力

  一直以来,交响乐被称为“生命的旋律”。思南县在这首“课堂交响乐”中唤醒了学生学习的热情与动力,也帮助每个师生发现更好的自己。

  合朋溪中学远在深山,距思南县城一个小时车程,山路十八弯。恰似这里的课改经历曲折后,最终展现出师生的心智成长。

  座谈会上,师生从不同角度表达了自己对课改的感受。教师朱泽林说,思南是少数民族聚居地,少数民族学生占了很大一部分,合朋溪是大山里的学校,信息欠发达,学生们平时少有机会与外界接触。课改之前,教师讲课,学生听课,教师板书,学生记笔记。学生的普通话说得不流利,讲话很害羞,除了个别优秀生,少有学生可以流畅地回答问题。课改一年,教师对“让学习发生在孩子身上”、“教学以学为中心”这样的教学理念有了更深刻的认知。以前,我认为关心学生就是让他会做题,会回答问题,考个好成绩,但是很少考虑学生作为人的情感需求,认为那是家长的事情。这样的出发点让我和学生相处一尺、相隔万里。而今,我们是从孩子的成长规律出发,从关注他们的内心需求着眼,师生之间有了心灵的互通互动,师生教学相长,学习成了一种享受,克服困难成了一种自我挑战。学生在这样的心理环境下,懂得了克服困难是能力更是美德,内在的学习动力被唤醒。

  现在的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敢发言,而且还敢争论;不仅主动学习,而且还善于交流;不仅侃侃而谈,而且还落落大方。

  学生王志(化名)个子不高,方方正正的脸型,刚站起来时脸上闪过一丝羞涩,随后便镇定下来:“我普通话说得不好,以前怕同学们笑话,上课的时候很少开口。开展小组合作学习以后,老师上课很少自己讲,而是让我们自主合作学习,有不明白的互相讨论研究,鼓励我们发表自己的见解。同学们会提出不同的看法,说错了也不会有人嘲笑,而是会得到小组同学的帮助,甚至引发全班同学的大讨论。这样的课堂氛围特别能够吸引我,这种学习很有趣……”

  学生的这种变化不仅发生在合朋溪中学,纵观思南县每所学校的每堂课,都焕发着“学习的奇迹”。思南县第三小学学生陆伟(化名)说,现在上课,我们可以想到什么就说什么,不用担心违反课堂纪律。当然,我们不会说与学习无关的话题。有一次讨论我记忆特别深刻,有一道题开展对学时,我与对子交流产生了意见分歧,各持己见,谁也说服不了谁。然后组内学习时,全组又对此进行讨论,依然无法达成共识。最后,我们将老师请过来,老师三言两语就点到了关键处,原来是我错了。我不仅知道错了,还知道为什么错了。这样的学习真痛快,有拨云见日的感觉。

  思南县第一小学教师曾蓉说,在传统课堂上,最多的互动是师生之间的问答,一问一答式的课堂,问题的提出者是教师,而不是学生经过思考后的生成。这样的问题是教师给予学生的,学生的学与思依然是固化的。而高效课堂的问题是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自我生成,是在与知识直接对话过程中的自我发现。课堂解放了学生的头脑、双手、眼睛、嘴巴,解放了学生的空间和时间,获得“学习的基本自由”,配上了一把“千学万学,学做真人”的金钥匙。

  提升学生的精气神

  “如果说以前的课堂是冬日里枯黄的草原,是没有生机的盐碱地,是黄沙漫天的沙漠,那么课改后的课堂就是春意盎然的森林,生机勃勃的大花园,更是等待探寻的神秘海洋。而每个小组就是花园里的每个区域,更是神秘海洋里的科考队员。”这是思南县第三中学学生杨晨(化名)对新课堂的感受。

  杨晨是小组长,他给记者讲了一个故事:有一次,班里听写,我没有多想,批改完就直接发给组员了。结果被组员批评了:好的没表扬,错的没改正。我心里十分难受,眼泪在眼眶里打转,但我还是强忍着没让眼泪流下来。这件事虽小,可是我却看得比天大,由此知道了尽责尽职当从小事做起。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