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西省瑞金市瑞林镇水口小学 谢贤忠:再艰苦的地方也能扎根

首页 > 教育新闻 > 新闻阅读存档/2015-09-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20岁拿起粉笔走上讲台,谢贤忠至今已有38年教龄。但是,他却一直像个“新人”,无论是对教师岗位的热爱还是对学生的关爱,始终如一。

  

  从瑞金市到瑞林镇,65公里,距离不长不短,但路却不好走,乡间狭窄的小路上,只能容一辆汽车通过,且路面颠簸不平,旁边就是涨潮的梅江水,来过的人都形容走这条路是“胆战心惊”。

  水口小学就坐落在这个不大的小镇上,学校是袖珍小学,满打满算只有13个教师,尽管缺教师,但“每次市里要往这里派教师,大家都不愿意来”。市教育局干部这样告诉记者,原因很简单,条件太艰苦,离家太远。

  但,再艰苦的地方,也有教师在这里扎根,且一扎就是38年。

  谢贤忠就是这样的教师。

  “没想到,一干就是38年”

  1977年,20岁的谢贤忠走进瑞林镇水口村下岭排教学点,拿起粉笔,成为一个教师。

  “没想到,一干就是38年。”谢贤忠本来的梦想是去参军,或者学一门手艺,但村里没有教师,再加上他是村里为数不多的高中毕业生,走上教师岗位成为他唯一的选择。

  试讲了一个学期,谢贤忠开始正式执起教鞭,走上讲台。两年后,他又来到最偏远的里坑教学点,从家到学校,来回往返需要20多里路。

  难的不是路途遥远,而是并不乐观的环境:20个学生,一个教师,谢贤忠要适应的不仅是当20个学生的老师,还要尝试“复式教学”。

  幸运的是,当时对面村里有个下放的教师,也是教三个年级的复式班,谢贤忠就跑过去向他请教,“当时,睡觉时都在琢磨怎么个‘复式教学’。”说起往事,谢贤忠露出笑容。

  此后,谢贤忠发明了“谢氏复式教学法”,虽然是很简单的土办法:一年级学生自习时三年级学生上课,三年级学生自习时一年级学生上课,同时不同年级的学生互帮互助,高年级学生教低年级学生。

  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一个乡镇书记偶然来到教学点听课,看到“谢氏教学法”,大为称赞,由此,谢贤忠调离了里坑教学点,来到另外一所小学,从一个人教两个复式班到一个人教一个班。让谢贤忠记忆深刻的是,终于不用攀山越岭走泥路上班了,可以走水泥路了。

  而就在这个时候,谢贤忠真实体验到乡村教育的另一个窘境:贫穷。

  “我们江西老表,实在太穷了。”谢贤忠当时的工资是一个月3元钱,而孩子们的学费是1元钱,但就这1元钱家长也拿不出来。

  怎么办?不忍心看到孩子们失学,谢贤忠从自己的3元钱工资里尽量挤出费用,补贴孩子的学费。为了节省费用,他自己在学校做饭吃,尽可能少回家,几个星期才回家一次,同时尽量多干农活,“多挣一点工分,增加一点收入”。

  实打实的付出,让谢贤忠赢得了村民的心。学生们有什么事,大家有时想到的不是父母,而是谢老师,因为“找谢老师,放心”。

  1998年的一个冬季,异常的寒冷,有一天夜幕降临,村民看到学生秀秀还坐在放学路上的枯草丛中,打电话给谢贤忠。

  谢坚忠接到电话放下饭碗,骑着自行车就出门了。他知道秀秀家在离学校6公里的小山村,天黑路远,寒风凛冽,孩子不回家肯定遇上事了。

  一路找去,谢贤忠终于看到了满脸泪水的秀秀,原来是因为天气太冷,孩子的双脚长满冻疮,疼得无法行走。

  谢贤忠赶紧把大衣脱下来,披在冻得发抖的秀秀身上,把她抱到自行车后座,沿着崎岖的山路,把孩子推回了家。

  年迈的秀秀奶奶倚在门口,等待已久,老人家热泪盈眶地握着谢老师的手,说着感谢的话。回学校的路上,谢贤忠还想着秀秀的脚怎么办。第二天一放学,他又骑上自行车来到60多公里外的县城给孩子们买冻疮膏。5支冻疮膏花了谢贤忠半个月的工资,尽管自己双手和耳朵长满冻疮,但看着孩子用上了药膏,谢贤忠心里终于踏实了。

  “毕竟,我还有工资。”谢贤忠笑着说。尽管工资实在不高,从3元到8元,后来涨到18元、25元,直到2000年转正为公办教师,才有了破天荒的一个月500元。

  “一个人,救出5条命”

  “沉默”、“朴素”,是乡亲们印象中的谢贤忠。

  但2015年5月19日,这个寡言的谢贤忠成为全镇乃至全市人眼中的英雄。

  就在那天,瑞金市遭遇强降雨袭击,片刻间梅江暴涨,田地淹没,道路冲毁,尤其是学校旁边还是两个发电站……“一天的降雨量就达到了569毫米,整个瑞林镇成了一片汪洋,百年一遇的洪水让我们碰上了。”虽然事情已经过去了3个多月,但瑞金市教育局局长曾书平至今清楚记得当时的危急情况。

  面对突如其来的特大洪灾,瑞林镇水口小学迅速启动防洪抗洪应急预案,一大早,校长宋北京就安排所有教师前往各个路段,走进学生家里,了解受灾情况。

  谢贤忠负责的是水口村龙屋嘴、上屋子、黄家田、里坑、罗坑等路段。当天,天刚蒙蒙亮,谢贤忠看到雨情不对劲,来不及吃早饭,就冒着瓢泼大雨匆匆出发了。六年级学生肖英杰家后山塌方严重,他再三规劝一家人迅速转移。

  就要往回走时,谢贤忠忽然想到一年级学生肖城城,她家里父母都出去打工了,只有爷爷奶奶和弟弟妹妹在家,而且爷爷还瘫痪在床。想到这里,谢贤忠急忙往肖城城家走去,没想到通往肖家的木桥已被洪水冲走,另一座水泥桥的桥面也已被洪水淹没。谢贤忠刚迈出几步,不料一脚踏空,掉进被洪水冲刷的大坑里,幸好他反应及时,从大坑里爬了出来。

  此时,情况已经非常危急。一些地方,雨水浸泡的山体轰然坍塌,几座傍山而建的畜圈瞬间消失,大量的淤泥、流沙、石块快速向前推进。想到肖城城家那座破旧的土坯房,想到三个孩子和两位病残体弱的老人被困在里面,谢贤忠心急如焚。趟过齐腰的洪水,赶到肖城城家门时,谢贤忠都惊呆了:几根木材支撑的旧房子被塌方的泥石洞穿了好几个缺口,肖城城80岁的爷爷肖卿坚手拄拐杖,看着满屋的泥石,一脸无奈;75岁的老奶奶泪水横流,用锄头吃力地挖着黄泥。谢贤忠冲上去抢过锄头大声喊道:“赶快撤离,这里太危险了!再不撤就来不及啦。”但是两位老人特别执拗,就是不愿意离开屋子,旁边的三个孩子只会哭。

  情急之下,谢贤忠果断决定先转移三个小孩,蹲下身来背起肖城城冲向洪水淹没的拱桥,此时的洪水已经齐腰深了。他先把肖城城放到安全的地方,之后立即折回,把另外两个孩子依次背走。返回来再准备背两位老人时,谢贤忠已累得精疲力尽,可两位老人却仍然固执不肯走,一边伤心流泪,一边手趴着屋内的泥石。

  谢贤忠最后急了,连拖带拽,搀着两位老人走出房子。就在他们刚出来的一刹那,一声巨响,又一次山体塌方带来的泥石吞噬了房子。

  一切都好像是一场灾难大片在现实中上映:谢贤忠搀扶着两位老人牵着三个孩子,绕着泥泞的山路艰难前行,把他们安排在高处的乡亲们家里……

  “谢老师一个人救了肖家五口人。”村子里的人这样称赞谢贤忠。但这个不善言谈的热心人没有把这件事放在心里,看到洪水冲塌了许多人的房子,他又把自己的房子让给别人住……

  今年8月26日,经组织推荐、网络投票和专家评审,江西省教育厅决定授予18名教师“最美乡村教师”称号,谢贤忠是其中之一。

  谢贤忠是从别人的嘴里得知自己获奖的信息,这位忙碌了大半辈子的乡村教师得知自己得了这样一个“大奖”,感觉“内心非常激动”,“其实,我就是做好了一个教师该做的分内事”。当面对记者的询问时,谢贤忠不好意思地说。

  “他们都叫我老爸”

  谢贤忠的热心在当地很出名,但认真同样出名。

  “学校只要打第一声预备铃,准能见到谢贤忠第一个出现在教室。”去年刚刚来到学校的青年教师赖荣青告诉记者,谢老师让自己印象最深的是一句话:“走上讲台是神圣的一件事,不能耽误学生一分钟。”

  谢贤忠不仅是学校教师里最敬业的那一个,也是教学成绩最好的教师。

  “他很少看课本,感觉课本里的东西都在他脑袋里装着,什么都了然于胸,讲课很会举一反三。”赖荣青“不无羡慕”地说。

  但谢贤忠显然并不知道年轻教师对他的“赞美”,在他看来,自己年龄大了,跟孩子们有了代沟,许多新的教学方法都没掌握,自己在时代的快速发展面前就是个“半文盲”教师。

  为此,即使再忙,一天八节课,语数外音美体,连喘息的工夫都没有,谢贤忠也不忘给自己充电。他总是说:“再穷不能穷教育教育教学不打折。”

  乡村的教学条件比不上城市,配备不齐全,使用不方便。谢贤忠带着孩子们动脑与动手并重,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学校后面就是山,附近就是河,这些都成为他的课程资源。不仅如此,他还把在复式教学里“学生教育学生”的方法迁移到自己的教学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更重要的是,他是用心在爱护着这些学生,因为乡村的孩子不比城市,水口小学95%的孩子是留守儿童,他们需要的不仅是知识,还有温暖。

  留守儿童生活上缺少关心、心灵上缺少呵护。谢贤忠给自己制定了一条规则:每周至少家访2-3次,每周开一次品德教育课,让留守儿童感受到关心和呵护,让他们的心理得以正常发育,人格得以正常完善。

  “谢老师虽然年纪大,但和孩子们打成一片,他特别有耐心,从来不发脾气。”从小与谢贤忠一起长大的教师王年桂感慨地说。他曾经多次看到,谢贤忠骑着摩托车,送学生去城里的医院看病。

  “孩子们喜欢我,他们都叫我老爸。”谢贤忠不无得意地告诉记者,而他对学生的称呼则为“宝贝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