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话语体系构建的实效性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进入新时代,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步入快车道。建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是捍卫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掌握思想文化工作管理权、增强国际话语权的现实要求。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过程中,把握好其中的基础议题,有助于将重点论和两点论有机结合,把握事物主要矛盾及其主要方面,以科学的方法论提升构建话语体系的实效性。

    在通古今之变中构建话语体系。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是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科学思路,也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基本逻辑。无论是处理空间意义上的中外关系,还是时间意义上的现实与未来关系,都要以处理好古今关系为基础。

    要从历史进程中汲取智慧。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到再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不能忘记为什么出发。”中国共产党人尊重历史、学习历史、总结历史,善于从历史进程中汲取智慧,结合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形成科学的历史观、国家观、文化观,这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具有根本性、长期性指导意义。要从传统文化中发掘资源。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文明的智慧结晶和精华所在,是中华民族的根和魂,是我们在世界文化激荡中站稳脚跟的根基。”中华民族在长期发展中形成了富有民族特色的思想体系、价值观念、道德标准和文化传统,体现了中国人几千年来积累的知识智慧和理性思辨。实现传统文化资源的时代转化,就要将中华文明中的优秀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优秀文化融入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构建,增强历史底蕴。要从经验总结中把握规律。历史经验是在历史主体长期广泛且多样化的实践中总结出来的,蕴含着社会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和特定社会发展的特殊规律。通过对历史经验的抽象性提炼概括,进而进行理论化的阐释和表达,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的必然要求,也是从中华民族发展史中探寻发展规律的内在需要。

    在融通中外资源中建构话语体系。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中提出了需要融通的三种资源,即马克思主义的资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资源、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资源,并对如何认识和借鉴域外资源进行了科学阐释,这对我们客观审视中外关系具有鲜明指导意义。

    要秉承独立自主自强的意识。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在解读中国实践、构建中国理论上,我们应该最有发言权”。他强调,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归根结底是建构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入不可逆转的历史进程,不仅要实现经济、军事等硬实力层面的独立自主,而且要实现文化软实力层面的独立自主,特别是要不断推进知识、理论和方法创新,构建中国自主的知识体系,完善与中国国际地位、综合实力相匹配的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不仅致力于解读中国实际,而且致力于更好传播中国声音、中国理论、中国思想,从而获得不同国家和民族的广泛认可,让世界更好读懂中国。要坚持文明交流互鉴的立场。应对人类共同面临的各种挑战、危机甚或灾难,需要从不同的文明中寻求智慧、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明因多样而交流,因交流而互鉴,因互鉴而发展。”交流与互鉴是文明的保鲜剂,也是文明发展的本质要求。我们应该维护各国各民族文明多样性,增进国际关系的民主化,加强相互交流、相互学习、相互借鉴,而不应该相互排斥、相互取代,如此才能构建起和谐繁荣的人类命运共同体。长期停留在西方话语体系中,不仅会造成自身创新能力的弱化,而且会造成长期性的自我解释能力的缺失。必须摆脱西方中心主义的束缚,要以中国为观照、以时代为观照,立足中国实际,解决中国问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尤其是话语体系的建构更是如此。

    在道理学理哲理情理统一中建构话语体系。理论能够对现实进行科学合理全面的解释是其彻底性的重要表现,但更为重要的是,要将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内在科学性和价值性转化为人民群众的自觉认同,就需要建构行之有效的道理学理哲理情理统一的认同机制。

    既要讲好应然逻辑,也要认清实然状态。在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过程中,要始终重视话语表达与群众需要之间的匹配关系。从社会主要矛盾转化后人民群众的现实需要出发,善于将理想目标、美好社会、发展战略以恰当的话语形式,转化为人民群众的内在认知和认同,既要描绘好未来的蓝图,也要讲清楚现实的国情,激发人民群众在干事创业中的独特作用。既要提升讲理水平,也要增强共情能力。提升新时代思想理论的解释能力,要善于把枯燥的说教转化为群众喜闻乐见的生活语言,特别是融入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社会的设想之中;要善于把抽象的理论逻辑转化为通俗易懂的生活逻辑,以更加大众化的话语讲好历史故事和现实故事。既要提高理论深度,也要增强传播广度。深化拓展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宣传教育,形成学习、研究、宣传、教育多位一体的话语体系构建机制。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话语体系的传播,既要立足国内增进人民群众的内在认同,也要立足国际提高各国人民的认知理解。要结合当前国际政治经济秩序、全球治理秩序中存在的问题和变革的趋势,结合世界各国人民的迫切需要和切身感受,结合话语建构的内外规律和传播机制,以发现结合点、体现共识性为基础,建构更加具有通识性的表达体系。

    (作者单位系北京化工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本文系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基金项目[21YJC710050]成果)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