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五度”路径 共筑电力职教“五化”高地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11-07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为行业产业发展提供技术技能人才支持和技术服务是高职院校办学的重要使命。广西电力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学校”)坚持以服务区域能源电力产业发展作为促进自身发展的支点,近年来,在“双碳”目标背景下,根据国家西部陆海新通道规划能源合作走廊建设、加快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等重大需求,针对能源电力产业向绿色、低碳、智能、高效方向转型升级发展的新要求,以培养适应新时代能源电力产业急需的复合型技术技能人才为目标,以打造电力技术技能人才培养高地(以下简称“高地”)为载体,探索产教紧度、强度、实度、深度和高度“五度”深度融合路径,有效推进电力职教高地的系统化、规范化、融合化、双元化、集成化“五化”建设,促进了教育链、人才链与产业链、创新链的有机衔接,提升了人才培养质量和社会服务能力。

    增强产教融合紧度

    形成系统化的组织体系

    学校以健全组织体系为基础,建立“政、行、企、校”产教融合组织体系,铸牢命运共同体意识,增强产教融合的紧度,形成高地建设系统化的组织管理体系。一是牵头成立中国—东盟能源电力职教集团,汇聚校企优质资源,与学校深度合作的企业达3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企业、行业龙头企业等占23.6%。二是依托职教集团组建校企合作促进委员会,共同商定产教融合的发展方向、目标以及重要项目等。三是成立产教融合发展研究中心,聘请政、行、企、校等多方专家作为研究团队成员,围绕深化产教融合的难点、痛点、热点和关键点等问题开展系统研究,近3年发表有关研究论文56篇。四是充分发挥校友会的作用,近年来校友捐赠教学设备、资金等超过1000万元,200多名优秀校友参与了专业建设和“岗课赛证”融通课程建设。

    增强产教融合强度

    形成规范化的制度机制

    学校以完善制度机制为保障,集聚优势资源,增强产教融合的强度,形成规范化的高地建设制度和机制。先后研究制定《深化产教融合实施方案》《深化产教融合绩效考核办法》等制度,并建立深化产教融合发展研讨会、专业人才培养论证会、“三教”改革协调会等会议制度和产业发展与人才需求动态跟踪调研机制、专业建设动态调整论证机制、人才培养质量动态跟踪反馈机制等。促进了校企优质资源的“五融合”:一是资本融合。通过加强校企合作,近年企业捐赠或用于人才培养的各类设备折合金额4000多万元,引领专业群探索实践多元主体共建专业。二是技术融合。将企业的新技术及时融入到专业教学中,建成1个国家专业教学资源库、2个行业仿真培训基地、1个自治区示范性产业学院。三是标准融合。根据新的岗位技术标准,校企共同优化了25个专业教学标准、合作开发15个国家专业(职业)标准和17个行业培训标准。四是人才融合。建立了3个大师工作室和8个企业教师工作站,通过项目研究、论坛研讨等方式,打通校企共育共享人才通道,促进校企人才融合发展。五是文化融合。通过开设校友讲坛、校企文体联谊等活动以及对专业实习实训场所布置、校园景观设计、文艺表演节目、运动会比赛等项目设计融入电力企业文化元素,形成立体化企业文化育人的氛围,促进专业特色文化的形成。

    增强产教融合实度

    形成融合化的目标愿景

    坚持“以产引教、融教于产、以教促产”的产教融合发展理念,将产教融合多元主体利益诉求聚焦到共同需求愿景,细化其内容目标,增强产教融合的实度,形成融合化的校企合作目标。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支撑产业发展作为产教融合发展的共同目标,以此作为产教融合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并将其分解、细化为相应的子目标、子任务,落实到相关多元主体系统各环节的实践中。在人才培养方面,根据产业发展、技术升级需要明确人才培养规格质量标准要求,对人才培养过程的各环节、要素进行分解和优化重构,明确实施的责任主体与利益。在技术服务方面,组织师生科研创新团队围绕电力技术开发和应用等方面问题,聚焦企业需求设计课题。实施每个专业群要建立一支技术服务研究团队,每支技术服务研究团队至少要有一名以上相关企业行业技术骨干或专家参与,每支技术服务研究团队每年至少要为相关企业解决一项以上技术问题的“三个一”工程,同时,每个项目选拔一定比例的学生参与,培养学生创新能力。

    增强产教融合深度

    形成双元化人才培养模式

    学校以打造“八桂电力工匠”培养高地为目标,以“电亮匠心 奉献光明”为工匠品质培育内核,以创新育人模式为载体,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增强产教融合的深度,形成双元化“三对接”人才培养模式,校企合作开展48个现代学徒制订单班培养。在育人主体上,探索校企双元主体育人模式,实行双主体共订培养方案、双主体共建教学资源、双主体共施教学,推进电力特色现代学徒制“1+X”育人模式的实施。在教学资源上,强化对接产业需求,优化专业课程体系;对接岗位关键技术发展需要,优化专业课程内容、标准与教学环节;对接新电力系统生产过程和方式的变化,优化教学组织步骤和形态的“三个对接”。及时将电力产业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方法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体系,建成了1门国家课程思政示范课程、5门自治区级课程思政示范课程、4门自治区级精品在线开放课程。

    增加产教融合高度

    形成集成化服务平台

    以创建服务平台为依托,强化实体化运作,增强产教融合高度,形成集成化服务平台。围绕产业升级和新能源电力综合开发应用,助力能源电力企业“走出去”、小微企业壮大、新农村建设等需要,根据新型电力系统生产发展的特点要求,充分发挥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的优势,集成产业新技术,建设模块化、可视化、系统化、立体化的可满足学生和学员全天候、泛在化终身学习需要的教学培训资源。组建以重点专业领域为主要方向的由校、企、行、所(研究院、所)专家组成的专业技术开发与应用研究服务团队,采用“问题→项目→团队→技术→培训”模式进行研究和服务,主动对接产业需求,以问题为导向,以项目为载体,以团队为组织形式,通过研究和实验形成解决问题的技术方案并进行转移实施,根据新的技术方案和标准要求,开展对相关技术岗位员工的培训,近5年每年为电力等企业培训职工超过2万人日,增强了学员对新技术的应用能力,形成技术链与培训链的互动提升。

    (唐春生 谭永平 湛年远 韩绪鹏)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