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谈教师“厌学”该打谁的板子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3-30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当下,教师研修是提升教师业务能力很好的办法,许多地方的教师进修学校、教研员和学校的科研室都铆足了劲儿做教师研训工作,但是花了那么大的力气去做这件事儿,有时却收效不大,甚至导致部分教师“交差式”学习。

    是教师太不懂得珍惜学习的机会,还是他们不爱学习、不求上进?

    还真不是!

    当教师“厌学”成为某种常态时,我们就得认真思考:是不是我们的研修思路或者环节出了问题?做教师的都知道,当我们的课堂无法引起孩子学习热情的时候,最应该从自己身上找原因。同理,当教师研修变成一种形式上的修学分,无法调动教师学习热情的时候,我们就需要从研修本身找原因。

    教师需要提升吗?当然需要,教育生涯是需要不断精进的,提升也永无止境,每一个阶段的教师都会遇到不同的困境,因为学生是不断变化的,教材也是不断变化的。

    教师需要怎样的培训和研修?当下的研修大多是由公开课展示、专家专题讲座,或者一些观点报告组成的。我们不妨捋一捋。

    公开课展示能够让教师得到成长,不少名师都是从公开课的平台走出去甚至一举成名的。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是教育理念的风向标,引领着课堂教学的方向。但是过于频繁的公开课展示则似有不妥:一是可能让教师产生审美疲劳,对这些层出不穷的公开课渐渐产生了“饱腹感”,失去了新鲜感,认真听的教师也越来越少了;二是公开课在一定程度上脱离教学实际,精美的课件、反复推敲的教学设计、无数次设计修正的课堂语言、排练过多次的教学环节……这些都是常态课无法借鉴的,教师平时时间很紧张,哪能每次像公开课一样做个精美的课件,再反复推敲自己的课堂语言呢?有时候,公开课最终成了部分教师获取展示机会或是寻求晋升的跳板,而不是用于提升教育教学效果的学习平台。

    脱离教学常态的公开课在某些时候成了束之高阁的观赏品,未免少了点儿“烟火气”,让普通教师觉得只有“仰望”而无法借鉴,于是遇到公开课展示,一些教师会觉得寡味。

    再来说说专家的专题讲座。必须承认,有些专家很接地气,能够直击当下教育教学的痛点和难点,也能给予一线教师许多实用的帮助和指导,这些专家的培训会非常受教师的欢迎;而有些专家常年在研究的岗位上,平时很少走到教学一线,很少看到一线教师面临的困境,讲座的实用价值很低,自然无法吸引教师。

    再者,当下部分地区教师研修的频率非常高,许多教师几乎每周都要参加各种大大小小的研修活动,而教师的教学任务都很繁重,当本职工作长期被研修时间挤占的时候,教师也难免心中不快。

    其实教师都是天然好学的,他们希望能够把学生教好、把课上好,君不见有不少教师愿意自掏腰包参加一些研修活动提升自己,君不见有许多教师遇到自己感兴趣的教育话题时刨根问底的热情——这一切都告诉我们:教师是愿意提升自己,愿意花时间花精力去学习的。

    教师研训如果再多花一些心思在真正深入了解教师需求的基础上,为他们多解决一些难题、多提供一些方法,把研修的质量搞上去,就会少一大批在研修现场批作业、坐立不安的教师。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杭州市娃哈哈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