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级教师谈教学·曹书德⑤多元评价可以用于学科教育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能理论启发教育者要用发现和赏识的眼光去看待学生,要认识到每个学生都有特殊的智能,不要用一把尺子衡量学生。对此,绝大多数教师是认同并能在教育实践中体现的。但是,如果只衡量学生的某一学科,我们还会借鉴多元智能理论来赏识他们吗?

    作为一名任课教师,总要对学生提交的学习任务进行评价,一个时段还要写评语。我曾经为许多学生写过推荐信,为他们编辑的文集写过序言。

    在语文课堂上,静怡不是简单地听课,她在倾听老师和同学的看法时,一定伴有缜密的思考。她的发言往往能说出一般人没有看到的东西,或者将别人模糊感觉到的东西表达得十分清晰明白。在小组讨论之后,她往往是作为小组的代表陈述看法,因为同学们信赖她的判断和口才。(以上摘自为静怡同学写的推荐信)

    飞凡同学的写作很有思考深度。他思考社会现象,如《停止“假努力”》;他探究历史,如《论唐太宗的功过》;他评价影视作品,如《你好,李焕英》;他推荐经典名著,如第二大类“品典评书”的7篇推荐语……这些文章不只是描述一种现象,不是介绍几篇作品,而是将重点放在挖掘现象背后的原因、作品情节蕴含的世道人心上面,这就很能见出写作者的功力了。(以上摘自为飞凡同学的文集写的序言)

    是不是说静怡、飞凡同学的语文素养特别优秀,我才这样写推荐语和序言呢?其实不然,我所肯定与赞赏的只是他们身上表现出来的某一方面甚至一个亮点,并不需要他们的语文素养全面优异。这是否也体现了多元智能理论在学科教学中的运用呢?

    某学生语文的阅读、鉴赏不怎么样,但写作很精彩;某学生数学的几何不怎么样,但函数、不等式学得相当轻松。对这样的学生,我们开出的“药方”往往千篇一律,那就是“查缺补漏”,导致许多学生在“短处”花费时间与金钱,结果收效甚微。如果借用“多元智能”来评价、处理这个问题,我们是不是应该“扬长避短”呢?我曾经和同事尝试从语文学习的不同领域评价、表彰学生,而不是只看试卷上的一个枯燥的总分。字词基础好的授予“许慎奖”,文言文阅读好的授予“孔子奖”,古诗词鉴赏好的授予“李太白奖”,小说欣赏好的授予“莫言奖”,时评写得好的授予“鲁迅奖”……这样受到表彰的人扩大了几倍,让更多的学生在语文学习方面占有了优秀的一席之地。这样奖励之后,获奖的领域自然成了学生的骄傲,越学越好,而未获奖的领域也会被学生自己带动起来同步提升。

    事实证明,赏识与展示学生一门学科中的某一点优势,其功效比“查缺漏,补短板”要高出许多。以下是谢安琪同学的故事:

    谢安琪,一个在学习方面与众不同的学生。

    她思考问题的速度实在太快——老师本来想让班上大多数同学有了结论再交流,可是她往往在片刻之内就有了想法,就要展示和表达。

    她读的书又多又杂——只要是某位老师在与她讨论问题时提到的书籍,她几乎都要找来阅读,并且读了还要再跟老师交流看法。

    她写的文章很独特——特别喜欢针对别人称颂的看法写一些“商榷”“不敢苟同”的文章,而且总能给人新的启发。

    既然谢安琪已经不适合班集体授课学习,我便与她商量,为她量身定做了独特的语文学习方式。

    课堂:学习过程中记录疑惑或者新的理解,下课后与语文老师单独交流。

    阅读:读完一本书后,跟老师分享自己的体会和感悟。

    写作:先与语文老师就某一话题交流看法,然后写成文章,一段时间后将其作品汇集举办专题展览。

    一个学期过去,她总结道:

    我对语文学科最喜欢做的事情是读书,然后写读书笔记,在写读书笔记的过程中,我会慢慢梳理自己的思路,然后跟语文老师进行探讨,在探讨的过程中提升水平。老师对我的过程性评价做了一些比较灵活的调整,每次我的读书笔记获得的加分,可以去弥补我平时小测分数的不足,这样就是一举两得的事情了。在读书之余我也喜欢创作,特别喜欢读诗、作诗。老师对于我这种虽然有点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诗倒是非常的支持,在年级里给我办了一个谢安琪诗词展,能激励我创作的信心。

    这名学生被老师“扬长”之后,最重要的改变是从课堂里走出去,以一种适合自己的方式开始真正的学习。所以,发现学生学科里的一点优势,不仅仅是为了表扬与展示,更重要的是根据其优势,找到适合学生个人的学习方式。

    (作者系北京十一学校语文特级教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