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见让学生在做事情中互为支撑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5-25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是《中国教师报》的忠实读者,作为一线教师,我一直比较关注《现代课堂周刊》的相关文章。最近,读到华东师范大学教授、义务教育课程方案修订组组长崔允漷的《学科实践,让“自主、合作、探究”迭代升级》一文,感慨颇多。文中指出:20多年来,新课程所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理念极大地推动了课堂转型,打破了过去“一言堂”“满堂灌”的课堂形态,学生积极参与、自主探究。但比较突出的问题是,探究缺乏严谨性与学科典型性,存在“虚假探究”的现象。对此,我深以为然。

    “自主、合作、探究”在中小学教学中一直备受关注。有不少基层学校的课堂教学经验都不同程度嵌入了合作学习的元素。尤其是在公开课上,似乎无合作就不精彩,小组合作学习一度成了公开的万能模式。

    今天,时过境迁,伴随着新修订的课程标准的发布,学科实践成为一大热词。各学科的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和教学提示中都增加了实践活动的要求,如观察、实验、调研、操作、设计、策划、制作、观赏、阅读、创作、创造等。这意味着学习将从过去的重做题走向重做事情、做项目。这样的学科实践自然需要学生的充分合作以及头脑风暴。在真实的问题情境中,没有人可以占有所有的信息,每个人都处在一个信息孤岛中,所以要解决问题就要借助他人的信息,需要互助,需要合作。这样的合作,学生往往是主动的、自发的,不是按照老师的指令开展的。

    以往为什么合作学习无法深入开展,合作学习带来的一系列问题为什么会备受诟病?我们常常发现不少学生不会合作、不愿合作,课堂上没时间深入合作,以及大量的搭便车现象。之所以出现这些问题,最主要的原因是缺少解决真实问题的机会,合作仅限于课堂上有限的时间内进行知识层面的讨论。当为合作而合作时,合作学习便可能流于形式,便可能出现更多的虚假学习。

    过去因为合作学习影响教学进度和教学效率的现象时有发生,课时不够用,教学任务完不成,导致教师推进合作学习缺乏必要的积极性。而如今学科实践已经成为刚性要求,新课程倡导学生做中学、用中学、创中学,最后要有产品、作品、方案产生。

    合作学习需要基于新时期课程教学变革的新要求而迭代。合作学习要走向为做事情、做项目而合作。合作学习不是作为一种教学目标而存在,而是在做事情的过程中随之而生的副产品。

    这就意味着在学科实践中,合作学习要自然升级,要从牛顿思维背景下的合作学习走向量子思维下的合作学习,即从外部推动下的合作学习走向由内而生的主动合作学习;合作学习不仅发生在课堂上,也发生在课堂外,发生在生活中,发生在实践中;合作学习不仅要关注个体思维开发和素养积淀,还要关注个体思维对团体思维的影响;合作学习不仅要注重合作学习知识,还要注重合作做事,让学生能跨出自己学习的舒适区,做有挑战性的事情。学生只有在解决真实问题中才能学会合作,才能获得学习的意义感。

    (作者单位系河南省新乡市获嘉县第一初级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