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嫌弃”到“深爱”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6-2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老师,我现在天天做直播,嗓子都哑了。”与我微信语音互动的是小涵,她每天晚上在一家商贸店铺做直播导购,已经连续7个多月了。虽然底薪是3000元,但是按业绩有百分之一的提成。她直播时段的人气高、销量好,每个月都能拿到上万元薪资。她感慨地说,“现在虽然还只是实习,但我真正懂得了,只要努力就会有收获”。

    小凡跟小涵是同班同学,正在一家电商公司实习,因能力突出,这个月同时负责美工和客服两部分工作。昨天店铺准备上新,他做了5款商品的主图和详情页。我问他薪酬待遇如何,他回复说,“还可以吧,这个月差不多可以拿到1万元”。

    小博给我留言:“老师,我实习时间跟班里同学相比有点短,工资也没他们高。去年郑州特大暴雨,我参加抗洪救灾1个多月;8月份市里有疫情,我报名参加了村疫情防控志愿者活动;10月份,刚实习两个月,疫情反复,我再次加入疫情防控队伍,协助我们村做核酸采集的登记工作。我实习断断续续的,挣钱也不多。”我回复说:“有责任、敢担当、能扛事,你是咱班最美实习生,你的实习时间一点都不短。”

    他们只有十七八岁,是电商专业“3+2”的学生,目前处于中专三年级,正参加实习。他们已经顺利通过了升段考试,今年9月还要升入高职院校,继续夯实技能,提升素养,他们未来的前途会更加广阔。

    记得2009年他们刚来学校时,失落中夹杂着迷茫,许多学生在周记中流露出考不上高中被迫上中专的无奈。小凡曾在周记中写道:“感觉人生没啥希望,前途一片渺茫。”

    许多人可能觉得,上中专的学生都是一些思想不积极、目标不明确、态度不端正、习惯不太好的少年。我毕业刚来学校工作时,也曾这样想过。

    转眼间,我已人到中年。回顾这十几年与学生的朝夕相处,我的心在一点点融化。他们的眼神中流露出期盼和渴望,他们“顽劣、冷漠”的外表下紧紧包裹着的是倔强和力量。他们比同年龄段学生更早熟、敏感、无助,同时也更渴望被认可和接纳。他们渴望社会能用“另一把尺子”来丈量他们,得出他们也能成才、成人、成功的结论。

    你可能想象不到,有学生在校园与同学追逐奔跑,不慎摔倒无法站立时,老师一边通知家长,一边准备打120,家长却在电话那头说:“别打120,我们没钱,我们不去医院。”

    你也可能想象不到,父母吵架闹离婚,双双离家出走,又再婚,留下孩子独自在学校,无暇顾及,一年多“忘记”给孩子生活费。

    你更想象不到,一个农村的学生,在经历初三辍学半年去工地搬砖的生活后,选择学习平面设计。毕业后在网上接单做设计,从50元、70元的小活干起,4年后有了自己的淘宝店铺,并在线下成立公司,拥有40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线下线上共有200多名设计师,每年秋季还会回母校进行招聘,给学弟学妹提供就业实习机会。

    正是他们不一样的学习经历、不一样的生活背景,带给我许多直击心灵的感触和对人生的思考,在帮助学生增强职业认同、提升职业素养、追求职业理想的同时,我也开始重新审视对教师这份职业的理解与认识,越发渴望成为一名学习者、实践者和研究者,也越发热爱和敬畏这份职业。

    我由最初的青涩变得成熟,从一名非师范院校毕业的工科生,成长为有一定责任和担当的“双师型”教师,也收获了许多来自学生和家长的信任和喜爱。

    对于职业教育,我由最初的“嫌弃”变得“深爱”,因为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职业价值感和幸福感。

    (作者单位系郑州市电子信息工程学校)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