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知识古人的“谥号”是什么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8-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谥号,有时也是尊号,据说是自周王朝以来的传统。每个君王或诸侯、大臣去世之后,都要根据他的生平表现定一个“谥号”,甚至有一整套完整的谥法。这也就自然而然有了“美谥”和“恶谥”,比如汉“文”帝、周“武”王属于美谥,周“厉”王、卫“灵”公就属于恶谥,还有一些中性的叫作“平谥”。当然,如果一个表现很差的君王用了一个美谥,后世或许就会“封杀”这个谥号。

    有些人身份未到,但是名声极高,死后友人弟子会偷偷给他定谥号,比如陶渊明就有“靖节”的谥号,这种未经官方评定的称为私谥。还有一种特殊情况是追谥,即死后很久被追封谥号,常见于开国皇帝追封父祖。

    但是历史上第一个皇帝秦始皇竟然没有谥号。这是因为秦始皇认为“谥号”是臣子妄议君父,属于大不敬,因此废除了谥法,以始皇帝、二世、三世并依此类推的方式决定后续皇帝的叫法。结果秦二世而亡,汉朝又恢复了谥法。

    后世的皇帝在谥号上可谓别出心裁。起初,皇帝大多只用一个字的谥号,汉朝以孝治天下,因此每个皇帝自动加一个孝字的谥号;再后来皇帝的谥号就越来越长,甚至在活着的时候就开始先上尊号。

    从唐朝开始,10个字以上的谥号就多起来了,以明清为巅峰,甚至能达到20个字以上,可以说什么字好听就往上堆,完全失去了以谥号评价一个人的意义。(萧楚白)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