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手记孜孜不倦的追求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1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9月的北京,午后的阳光依然娇艳。

    在一间茶室里,坐在对面的袁中果没有想象的那么健谈,性格里沉淀的低调与我此前查阅到的他那亮眼的业绩形成的反差,让我更心生感佩。

    采访到的袁中果的素材很多,这一度导致我在写作中的选择困难。在袁中果的履历表中最不缺的就是成果,可以列出一个长长的清单——无论他主持的课题研究,辅导过的获奖学生,还是出版的专著……

    袁中果的微信名叫“园中果”,这个极富诗意和画面感的名字更容易让人联想到他是一位教语文的老师。但,袁中果的确是一位不折不扣的信息技术教师。

    他的工作经历并不复杂,22年前学计算机专业的他,大学一毕业就成了人大附中的信息技术教师。他见证了人工智能教育在人大附中从0到1、再从1到N的全过程。说来有趣,大学学习不经意间选修过的“人工智能”,没想到却成就了他日后的人工智能课程群建设。

    20年前,人工智能教育尚属新生事物,但这条新路袁中果走得并不孤独。在人大附中这个团队里,大家互为资源,相互协同。作为信息技术教研组组长,袁中果在团队中从不放松对自己的要求。工作之余,他不仅投身教研和课题研究,还攻读了博士学位。2014年,人大附中开设的国际计算机科学课外籍师资不够,袁中果带头到国际课程中心给学生全英文上课。这对袁中果来说,是一个不小的挑战,毕竟当年的英语基础是以应试为主的“哑巴英语”,但他依然迎难而上。凭借着勤奋和毅力,袁中果一堂课一堂课讲下来,坚持英文授课两年,这也带动教研组的年轻同事陆续投身到了英文授课中。

    人工智能的知识在不断更新,从事人工智能教学的教师自然要不断学习。在袁中果看来,人工智能技术具有体系综合复杂、内容深度交叉、更新迭代快速、教学门槛较高等特征,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在教学体系建设、课程方案设计、教材内容研究、师资队伍培养等方面仍存在较大的提升空间。

    近年来,已经在人工智能教育方面颇有研究的袁中果没有停留在“独善其身”层面,而是努力帮助到更多人。在促进薄弱地区信息技术教师专业成长方面,袁中果已经迈出了重要一步。作为中国人工智能学会中小学工作委员会秘书长,工作之余,袁中果一直在不遗余力为各地信息技术教师搭平台、开网课、供资源。

    眼下,他想尽己所能帮助更多愿意投身人工智能教育的教师,为山区孩子播下科技启蒙的种子,他的这些努力正在弥合最强与最弱区域之间的鸿沟。

    尽管信息科技已被纳入义务教育新课标,但信息技术教育的繁荣依然有很长一段路要走。如何提高信息技术学科教师的地位?袁中果的一段话让记者印象深刻:小学科亦有大作为。作为信息技术教师,首先自己要重视自己,不是领导重视了才去用心去做,而是用心做好了,自然会赢得领导的重视。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