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陈望道初任复旦校长二三事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陈望道(1892年—1977年),浙江义乌人,现代著名思想家、社会活动家、教育家和语言文学家,五四新文化运动的积极推动者。

    ————————————————

    今年是《共产党宣言》首个中文全本译者陈望道担任复旦大学校长70周年。自1952年11月至1977年10月,其任期长达四分之一世纪。

    陈望道在各年龄段的师生中享有很高的威望,大家都敬重他、爱戴他,尊称他为“望老”。

    初任校长时,恰逢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陈望道始终注重做好知识分子工作,用心用情为党育人、为国育才。

    “1+1≠2”——这是针对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大调整,陈望道对于“新复旦”营造团结、向上局面提出的思路和要求。

    经过调整,一大批知名教授来到复旦从教:苏步青、陈建功、谈家桢、吴征铠、卢鹤绂、谭其骧等来自浙江大学;周同庆来自交通大学;杨武之、郭绍虞来自同济大学;吴浩青来自沪江大学;刘大杰等来自暨南大学……加上原来老复旦的周谷城、陈子展、周予同等,团结这些知名学者,让他们能够在“新复旦”的大家庭中感受到党的知识分子政策、调动他们的积极性,就成为校长陈望道最重要也是十分艰巨的任务。

    1952年秋季学期开学,陈望道在向全校师生作的首场长篇报告中提出,“新复旦”要“集大成、1+1≠2”,也就是说,由各院校调整进入复旦的各个学科、师资要拧成一股绳,在立德树人、科研教学等方面发挥更大的作用,做到“雄伟崇高”“量大、力强、品高”。

    对此,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程天权后来写道:“1952年高校实行院系调整,仅从各校调入复旦的学术权威就不下15个。回忆起往事,苏老(苏步青校长)不止一次感慨地说:‘望老(陈望道校长)不容易呀,把15个大头团结了起来,望老是有人格力量的。周谷老(周谷城)也是有功劳的,我就是周谷老代表望老带了车队接来复旦的’。”

    曾任复旦大学校长的华中一教授也曾撰文讲述:“起初有些教授对院系调整想不通,情绪不稳定,陈望道就耐心做工作,促进教授间的团结。为了动员外文系一位教授出来担任系主任,他一连三次登门造访。”

    除了外文系,在望老耐心细致的工作下,当年“老复旦让贤”的例子不胜枚举,至今仍在传颂。譬如周谷城让出教务长,由苏步青担任;生物系张孟闻退下,系主任由谈家桢担任;物理系主任由同济大学来的王福山担任……

    在望老倡导的团结民主的氛围中,“新生”的复旦大学各项工作在克服一个又一个困难中稳步前进,为此后的腾飞奠定了重要的思想基础和优良传统。

    “陈望道担任校长的年代,正是复旦崛起的时代。1952年全国高校院系调整,十八个兄弟院校的相关系科并到复旦……各校有各校的传统和校风,教授们又个性迥异。要把这些多样化的文化背景融到一起,很难短时间做到。如果没有一个有资历有声望的校长,难以振臂一呼、凝聚人心。而望老众望所归,正是一位合适的校长。在陈望道的主持下、在党委的支持下,复旦各项工作走上轨道,规章制度也订起来了,各路大军融合到一起。”复旦大学原党委书记秦绍德评价。

    只有尊重人才、爱护人才,将心比心般与教师交朋友,才能培养出更多的人才——这是陈望道做知识分子工作特别讲求的理念;他看似不苟言笑、非常严肃,却善于倾听、善解人意,每当得知复旦教师之间有隔阂,总能听到他自告奋勇地说:“我来找他谈谈。”这句带着浓重义乌家乡口音的话,仿佛现在还荡漾在菁菁复旦园中。

    同样是1952年秋季开学的那场报告,陈望道强调:“希望同学们重视政治学科,努力学习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由于陈望道的倡导和支持,复旦大学研究马克思主义的氛围一直较为浓厚。

    (作者系复旦大学党委党校办主任)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