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者谈学生应处于校企合作的核心地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2-09-28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我是被调剂过来的,一开始对专业不熟悉,第一反应是电梯专业应该就是爬楼、搬电梯、接电线等,害怕漏电、接错电线,危险!慢慢地,通过各种方式的学习,尤其是经过涵养班的学习,我对专业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未来也会从事这一行业。”一名学生在第5学期涵养班结束时这样谈道。

    一名留任在远志科技有限公司的学生表示:“涵养班里几乎所有学生都是被调剂过来的,我本想到学校后转其他专业,通过老师和商会、企业相关人员的宣讲,觉得这个行业还是有发展前景的。”目前,这名学生毕业后已在远志工作了两年,学到的专业知识和操作技能与企业岗位都是紧密对接的。同时,他时刻牢记14条班规,学会了如何与同事沟通、团队协作等。

    “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校企合作互利的“正相关经验”。涵养班源自苏州市职业大学与苏州市电梯业商会共建的产业学院“电梯学院”。苏州远志科技有限公司为商会理事单位,总经理作为商会代表担任电梯学院院长(为校方柔性引进),负责电梯学院日常工作,全程参与学院人才培养。

    第1—4学期,面向全体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学生,采取学校主导、商会辅助的合作形式。在第1学期,商会相关企业负责人与学校共同召开新生和家长见面会,开展专业认知宣讲和随机听课活动。第2—4学期,召开新学期座谈会,商会会员单位派工程师以团队形式承担5门专业课程的教学任务。同时,带学生赴商会成员企业参观,注重对学生进行职业指导和职业陶冶。每学期结束时,开展职业意向定期追踪测试,了解每位学生的职业意向。第4学期末,学校与远志科技签订合作协议,组建“远志电梯工匠涵养班”,从电梯工程技术专业在校生中遴选21名学生组班,多轮“一对一”的面对面访谈,了解学生意愿,并对未来职业发展做初步评估。

    第5—6学期,面向涵养班学生,采取远志主导、学校辅助的合作形式。第5学期,在教学层面,远志选派工程师开展工学结合的一体化课程教学。学生以项目为载体,不断经历从“校内微缩车间”到“企业见习”再到“校内实训基地”的轮回训练,真实感受企业工作环境。在管理层面,远志配备一名工程师担任助理班主任,并选派4名部门负责人作为企业导师对口联系4个小组,企业导师与所负责的学习小组成员保持每周最少一次的面对面单独交流,以了解他们的学习困惑或收获。第6学期,学生基于自愿原则,到包括远志在内的电梯商会企业进行顶岗实习。顶岗实习结束后,学生基于个人意愿到远志或商会其他会员企业就业。

    从涵养班组建开始,远志要求学生每天撰写实习日志,从学习项目、学习任务、学习收获、其他心得四个方面记录自己的学习过程和收获。通过笔者对学生近16万字的日志整理和多次访谈发现,学生在诸多方面有很大收获:第一,利用学习资源发现、分析、解决问题等能力。第二,安全意识与操作、专业知识与技能操作、合理规划时间等能力。第三,情绪调节、团队协作、职场礼仪等社会与情感的能力。第四,职业认同、职业规划、责任担当、创新思维等方面的能力。

    校企合作是当代职业教育培养技术技能人才的重要形式,学生应处于核心地位。然而,无论从学术界还是实践层面来看,学生在校企合作中的核心地位并未得到相应的关注。从校企合作的诉求来看,职业院校为了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企业为了获得人力资源,因此校企合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对人才的培养,校企合作最终应重点关注学生的收益获得。只有学生有了收获,整个教育过程才更有意义和价值,学校的人才培养才更有效,企业也才会得到更合适的人才。从涵养班的经验来看,有以下几方面的启示——

    第一,充分发挥行业协会的指导作用,注重校企合作稳步、深度持续推进。涵养班的合作模式是基于全产业链的合作,将产业链与教育链有效连接,而不仅仅是点对点的合作,这样可以保证所培养的人为同行业其他企业服务,减少企业规模对校企合作成效的影响,有利于企业与学校、行业与学校之间的合作更加深入。行业不仅代表了职业标准,聚集了行业的技术资源,还能够为学校发展提供专业指导、把握方向。

    第二,发挥企业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提高学生的专业能力。在校企合作中,学校和企业应共同承担学生的理论知识和职业能力的培养。在课程设置上,企业通过行业情况分析、工作分析、典型工作任务分析、学习领域描述、学习情境与课业设计5个步骤进行课程开发,用工学一体化课程置换原有的学校课程,使课程设置与学生就业岗位需求相匹配。同时,建立考核制度,采取项目化考核方式进行当日学习考核、工作任务考核、工作项目考核、月度考核及总考核,层层把关,促进学生保质保量完成实习任务,提高学生的操作技能。

    第三,建立有效的合作沟通机制,注重学生通用能力和社会情感能力的培养。

    为了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交流沟通等能力,远志科技为涵养班设置了专属的班规、班前会制度等,在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沟通机制。企业选派的导师与每位学生进行交流,从学习、生活等方面给予关心,让学生更好了解自己将来的工作,并能在每天的工作中找到一个清晰的学习方向。同时,学生多以分组的形式学习,承担和完成不同的任务。他们在冲突中学会理解、分享、接纳和包容,发现别人的闪光点,学习与别人合作寻求问题的解决办法;在实践操作中,组内成员相互协作,确保操作的安全,促进实践技能的学习和掌握。

    (作者系苏州大学教育学院副教授、苏州大学东吴智库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