友善不应与利益做等价交换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0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在完成主题班会“友善”的设计过程中,我感受最深、收获最大的就是思维方式的变化,这对我产生了重大影响。

    培训前期,导师安排我阅读大量与主题相关的论文和案例,初步确认友善是从内心到言行的一种人际关系状态。

    交流时,有同伴提出异议:友善与互助有何不同?人为何会在某些情况下友善、某些情况下不友善?这些质疑启发我深入思考:友善不仅基于无私的道德关怀,还被某些因素左右。

    困惑不解时,导师点醒了我:“道德行为的发生有一定的驱动力,友善行为是否实施是道德水准的差异,而不是利益使然。但生活中,许多人是否选择友善与等量的利益挂钩,利益成为驱动力。”我豁然开朗,原来友善基于道德自愿,不存在利益交换关系。

    明确了友善的基本要素,导师引领我罗列学生之间不友善的案例。比如,有的学生经常对他人使用语言或肢体暴力;有的学生与人疏离,性情冷漠;有的学生过度讲求利益交换……

    通过对这些现象的分析,思考其动因,从行为偏差中解读学生的认识偏差: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最佳手段;无须亲近他人,这是浪费时间和精力;友善的本质是互利互惠……

    这些分析和梳理,强化了我对“友善”的理解。其中,友善不应与利益挂钩这一点尤其重要,是最突出的难点,更是教育难题。基于此,主题班会的目标逐渐清晰。

    接下来,导师布置了搜集主题班会素材的任务。如何选择?选择后如何加工?加工后又如何转化成有效的问题链?一个个难题摆在眼前。

    导师给我提供了一个视频《ONE DAY》。看过视频后,我发现虽然与友善的主题吻合度很高,但是缺乏冲突,更多是正面引领与启迪。我想在主题班会设计上营造更大的冲突矛盾,所以没有选择导师提供的素材,而是自己找了一则泰国公益广告,体现社会中较为极端不友善行为,试图以此启发学生。

    有同伴提出质疑,认为这个素材距离学生的真实生活较远,实验性特点太强。仔细思考确实如此,我又回到原点,重新审视导师提供的素材,发现只要稍作加工就可以为我所用。比如,在视频中几个关键点按下暂停键,增添很多情境变量,不断强化冲突,引领学生深度思考,解决矛盾冲突不强烈的问题。

    素材明确后,最后一步是最重要的问题链生成部分。起初我设计了13个问题,在导师的建议下,经过整合留下了4个大问题,在设计上增添了情境变量,不断强化冲突,引领学生深度思考,逐步走向育人目标。

    导师虽然心中有答案,但不点破不说明,这给了学员很大的思考空间。我认为这样摸索并反复实践的过程才是最宝贵的。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园南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上一篇:怎样看待公正     下一篇:以生为本谈公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