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研究院·未来学校的思与行②未来学校什么模样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0-11-11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未来的教育需要建设能够“抵达”未来的新形态学校,需要构建迎接未来的新学习空间和新学习方式。办学者如何从学校的本质追求出发,探寻未来学校可能的模样。周刊继续聚焦未来学校的思与行,推出相关思考与实践成果。

    ——————————————————————

    未来的学校将会是怎样的一番图景呢?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最新报告认为,未来学校会呈现四个特征:学校教育扩展、教育外包、学校作为学习中心和无边界学习。此外,许多组织和个人,或是结合政治、社会、经济、科学技术等发展的趋势,或是基于对过去、现在的学校存在问题的批判,表达出对于未来学校的想象与憧憬。这些判断也引发我们对当下教育的诸多反思,激励我们向着未来蓝图努力。

    教育自有其内在的性质、特点和逻辑。当我们思考未来学校有哪些改变的同时,也需要思考传统学校的哪些理念、方式、策略会被保留,并一直延续到未来,继续焕发勃勃生机。甚至可以说,教育并不会经历本质上的变化,只不过随着外在环境、资源的变化,会以更新后的形态和方式呈现出来。我们不妨追本溯源,重新思考一些关乎学校本质的要素,以此为基础去探讨未来学校可能的模样。

    未来学校应是儿童世界

    教育基于人、成就人。学校之所以诞生并发展成为社会生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本是因其对儿童的成长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这是学校存在的意义和价值。儿童的健康、可持续、充分而全面的发展,是每一所好学校的应有之义和必然追求。自杜威始,儿童在教育过程中始终处于中心地位的主张,虽历经争议但终究渐渐被接纳成为现代学校共同的教育理想。这样的理念虽源于传统,但因其对教育本质的深刻阐释,必将会被传承下去,成为融入未来学校的重要价值观。

    以此作为出发点,我们在创办无锡SK学校之初就坚定了以儿童为中心的信念,提出将儿童世界作为学校办学愿景的主张,并在整个学校办学理念体系构建过程中,以其作为最基本、最核心、最重要的指南针。我们提出“博喻”的学校使命,就是基于每一个儿童都同等重要的认识,力求实现因材施教。所谓儿童世界,不仅仅指以儿童为中心的思想、观念、意识,更重要的是能落实在办学实践中,关注每一个儿童,心里真正装着每一个儿童的未来,基于对这一个个鲜活、有个性的生命的尊重,进行空间创设、课程构建、教学设计等,让学校去适应具备不同特征的儿童个体,而不是让整齐划一的学校模式去限制儿童充分而全面的生长。

    在设计学校空间时,我们以儿童世界作为基调,奠定学校建筑的底色和理念,让儿童可以更便利、更多元、更有趣地交往。尽最大努力尝试用我们所理解的儿童的想法,结合“离”与“合”的理念,以中庭作为学校整个建筑的“脊椎”,连接“离”的单体建筑,使儿童可以便捷到达每一处学习和活动的场所。为了让学校内的每一个儿童能够自由地表达自我,学校还有许多“留白”处供儿童自主设计。倾听儿童的声音、尊重儿童的意愿、回应儿童的需求,与儿童共同去创造一个真正属于他们的世界。

    可以说,儿童世界指的并非一种具象的学校样态,而是未来学校应秉持的重要价值共识。即学校应该时时、处处以儿童的健康成长为中心,做好顶层设计,并将其转化为日常教育教学过程中的具体指南。这既是面向未来的憧憬,也是经过理性而审慎的思考对优秀的教育传统予以传承,并且以新的方式和策略表现出来。本质未变,历久弥新。

    未来学校会成为学习中心

    哲学家怀特海说,学生是有血有肉的人,教育的目的是激发和引导他们的自我发展。叶圣陶认为,教育最要紧的是深切地理解少年儿童,承认他们像植物一样有生命,并能够自己生长。所以,“教”固然重要,但是教育者“教好”的前提是认同、理解“教,是为了学”的理念,是基于学生有自我发展、自我成长的动机和能力认识基础上的行动结果。古往今来的好教育,莫不是关注学、重视学、研究学,以学习为中心的。中国也有世界上最早的专门论述教育和教学问题的论著,以《学记》为名。当然,以学论教、以学定教、以学促教,让学校成为学习中心是未来学校的必然目标。

    学校课程建构要以学习效果为中心。课程是学校提供给学生的核心教育资源。课程的建构、实施和评价至关重要。我们主张以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动机和需要、能力和态度等为基础来编制课程内容。基础课程的实施中,努力在教学改进中体现以学习为中心的理念,倡导混合式教学,实现有针对性的教学。拓展课程的研发中,开设多样的选修课程,努力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拓展课程的标准,不仅以现有教师的能力为参照,还在此基础之上引进多方资源,突出学生兴趣爱好、学习需求;探究课程研发时,借鉴IB课程的理念,以项目学习为主要课程形式,从学生角度出发,无论是项目的提出、研究方案的明确、工具的支持,还是最后项目成果的发布,努力实现以学生的学习为中心。特需课程的实施,充分考虑到学生的特别需求,既包含资优生,也包括学困生,更包含个体学生在某门课程中的特殊学习需要。

    学校空间设计要以学习需求为中心。学校乐群学部大空间以HOUSE为主要形式,一二三年级各一个班级组成一个HOUSE,并有专门的共享空间,让儿童在混龄交往中有更多的非正式学习,也让跨年级的项目学习在物理空间上获得可能。与此同时,通过网络和新技术的引入,让信息化为未来儿童的学习提供更多支持。计划建设学生电子学档系统,搜集学生日常学习数据,通过整理、分析、建模,可以描述出学生的学习画像,进而为学生的个人化学习、精确化学习提供科学而全面的基础分析。博习学部变“教室”为“学习室”,在课程设计上实行走班教学,让不同的学科课程能够在与其特征相匹配的空间中学习。在桌椅家具的设计与摆放、教学具的购置与补充、空间氛围的营造等方面突出空间的学科性,努力让每一间学习室都能成为未来教师和学生的学科“创新实验室”。

    学校还可以成为多元学习中心。未来学习的变革方向,一是真正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的学习,这是全球教育目前正在努力去探索的方向。学习从以输入、权威为中心,抵达以结果和评价为中心的今天,未来必然要走向以学生和学习为中心。学习中心的变革,要求在空间设计上预留未来创变的可能。我们以大尺度设计了室内空间,让廊道可以成为学习街区,让公共空间可以成为多元学习中心,让网络覆盖和终端设备真正融入空间设计之中。二是以共创和创新为中心,真正的创客教育必将会挑战传统的学校教育。基于学校即社会的理念,我们模拟未来儿童生活的城市,使得儿童在学校可以实现自主管理、项目学习、人际交往、创新创业,并且将这些设想与现有的学习室空间整合,让学校真正成为一个多元的学习中心,成为一个儿童共享的学习型、创新型社会。

    学校成为儿童世界、学习中心,看似是崭新的概念,在本质上仍然是教育教学本质的一种具体化表述。故而,我们在憧憬未来学校图景时,不妨回溯过去、审视现在,在追寻教育本质的过程中思考未来学校的模样,实现远大理想与现实价值的融合。

    (作者系特级教师,江苏省无锡SK学校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