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周推荐 |〔美〕巴斯贝恩图书馆
随看随想
这里讲述了几个与图书馆有关的故事,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普利策奖得主、《读者文摘》创始人、复印机的发明者、即时成像相机的发明者,还有发现太平洋中被遗忘小岛的商人,他们的成就都与图书馆息息相关,都依赖图书馆保存的那些看似暂时没用的文献资料。图书馆应该尽量搜集书籍资料,他们不知何时会发挥奇妙的作用。这一点,对于教育也是一种有益的启发。(杨赢)
20世纪的早期,纽约公共图书馆是许多移民学者的栖身之地。伊萨克·辛格在那里找到许多意第绪语和希伯来语的书籍,对他为《犹太每日前进报》写作每周专栏很有用处。他对一位认识的青年女士说,如果她要见到他,就到图书馆来找寻。这位未来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说:“她果然来找我了。”他们几年后成了夫妻。1986年,总馆的75岁生日来临时,萨拉·赖默写道:“你随便说起一位住在纽约的作家的姓名吧!他或她肯定在那里度过了无数的白天和夜晚。”罗伯特·卡罗是普利策奖的获奖作家,卡罗回忆说,他写作生涯中关键的时刻,就是他获得进入纽约公共图书馆一楼艾伦纪念室的钥匙的那一天,从此他就可以在那里进行写作了。这个纪念室以新闻记者、社会历史学家、《哈泼斯杂志》前主编艾伦命名,可以同时容纳十一位作家在室内工作。他们在别处都没有写作的空间。在这里工作惟一的条件就是签署一份使用的合同。
使卡罗特别感兴趣的,是常驻作家可以把不在馆外流通的材料保存在自己的书桌里,而不必像别的读者那样必须当天送回。不久以后,卡罗就经常在馆内的员工餐厅里吃午餐,并且和自己的同行们交谈起来,谈的都是他们共同从事写作的心得与秘密。“突然间,由于得到了艾伦纪念室的一张书桌,我感到自己成为作家集体的一个成员了。”纪念室里有一排书架,卡罗称之为“圣庙的神龛”,那里摆放的书籍,都是先后在这里工作的“校友”们的产品。
1998年,在一次文学界名人捐款会上,散文家奥齐克讲述了五十年前她曾在“期刊室”里当一名半工半读的事务助理,那时的工作就使她感到“这地方的心脏跳动”。也是在同一个“期刊室”里,德威特·华莱士,想出了一个好主意;他要创办一个杂志,把过去期刊里具有“持久价值与兴趣”的文章摘要都收集起来。华莱士花了大量时间,仔细阅读了成千上万册期刊,把他认为精彩的文章加以缩写,清楚地抄在黄色纸页上。1922年2月,第一期《读者文摘》就这样产生了;他的妻子兼合伙人莉拉·华莱士把初版的刊物邮寄到各地,共5000份。上世纪90年代,刊物发展到最高峰,在全世界以17种语言发行,有41种版式,每月销量为三千零五十万份。在刊物开办的初年,华莱士夫人在纽约格林威治村地下室的一间小屋里工作,而她的丈夫则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办公室”里不断寻找他所需要的材料。后来,这对夫妇给图书馆进行了多次捐献,其中一次就重建了《读者文摘》诞生的房间,现在称为“德威特华莱士与莉拉·华莱士期刊室”。
发明家切斯特·卡尔森与华莱士属于同一时代,年龄略小。在30年代后期,他把所有的空闲时间都花在纽约公共图书馆里,充分利用其中的财富。卡尔森毕业于加州理工学院,后来在一家电子设备公司当专利管理员。他经常思考,怎样才能使工作更加容易一些。他在晚年回忆道:“那时,我常常需要各种专利产品的详细说明和图样,可是却没有方便的方法去取得这些材料。”卡尔森的想法是在摄影之外找到另一种在纸上复制形象的办法,要“利用光来影响物质”。于是,他在纽约公共图书馆的巨大科技图书收藏中努力收集材料。最后,他终于找到了一批关于“光电导性”的参考材料,懂得了某些物质的电子传导性能可以通过光照来施加影响。经过一段时间,他进行了所谓“电子摄影”的一系列实验,成功后命名为xerography(复印技术)。终于在1959年产生了世界上第一部复印机——施乐914(数字代表复印纸张的大小,9×14英寸)。卡尔森进行研究的笔记本由他的遗孀赠给了纽约公共图书馆,她认为图书馆比其他任何地方更有资格保存这些材料;材料的影印胶卷则保存在罗切斯特理工学院与罗切斯特大学——复印机的诞生地。
1926年,马萨诸塞州的一个富家子弟兰德刚读一年级就从哈佛大学退学了;他来到纽约,一头钻进了第五大道图书馆的315号阅览室,沉浸在他视为更有意义的研究中。他过去的一个同事说,就在这里,他在光学、电子学领域从事“紧张的自我教育”。兰德后来表示,他从赫拉普思的著作中得到了最初的启发,为瞬间摄影找到一种既节约又高效的方法。赫拉普思是个不知名的英国物理学家,1852年曾用显微镜在服用过奎宁药品的狗类尿液中分析出透明的针状晶体。在兰德看来,关键的发现在于他证明了重叠的垂直针状体是黑色的,而平行的针状体则是明亮的。从这个奇怪的19世纪文献出发,兰德继续研究出了第一个偏光镜片,在观念上实现了飞跃,最终建立了偏光镜公司,生产了能够立刻印制图像的摄影机。此项发明使兰德成了亿万富翁。哈佛大学也授予他这个著名的退学生荣誉学位,从此人们都把这位发明家称为兰德博士了。
人们也许会怀疑一个公共图书馆里存放42万份地图会带来什么实际的利益;他们只要看看胡安·特里普的探索就明白了。特里普是个大胆的企业家,有冒险的精神和创新的才干;他很早就提倡商业飞行,梦想在美国和远东之间开辟航线,使用一小批水陆两栖的飞机,名之为“飞行船队”。但是,在这项活动展开之前,他需要一系列航站为飞机服务,才能飞行60小时越过太平洋。夏威夷是第一个停留的站点;中途岛和关岛也是飞机返回时的良好站点,但是两者之间隔着三千英里的广阔水域,怎么办呢?特里普在图书馆翻遍了19世纪的航船日志以及航海地图;他发现材料中多次提到太平洋西北部有一个荒岛,名叫威克岛。但是这个无人居住的岛往往不在正式地图上出现。特里普从美国政府获得了长期的租约,可以在岛上建立水上飞机的基地。他新建的泛美航空公司从1935年起开始了定期的东方航行……
(选自巴斯贝恩《永恒的图书馆》,杨传纬译,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年版)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
[高考] 2022 西安电子科技大学《软件工程》大作业答案 (2022-04-25) |
[家长教育] 孩子为什么会和父母感情疏离? (2019-07-14) |
[教师分享] 给远方姐姐的一封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伸缩门 (2018-11-07) |
[教师分享] 回家乡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是风味也是人间 (2018-11-07) |
[教师分享] 一句格言的启示 (2018-11-07) |
[教师分享] 无规矩不成方圆 (2018-11-07) |
[教师分享] 第十届全国教育名家论坛有感(二) (2018-11-07) |
[教师分享] 贪玩的小狗 (2018-11-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