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课程观让学生在“超市”里自由发展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2-24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校长,有86位老师报名参与社团建设啦。”有教师兴奋地对我说。

    这是2019年暑假教师自主报名参与学校的社团建设,结果86位教师报名参与了73个社团的建设。经过精心筛选后学校保留了56个社团,分学科拓展类、实践体验类、科技创新类课程,每周三的第七节、八节课活动,全体学生参与。

    而这,只是学校课程建设的一个缩影。

    成立于1989年的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构建了和美环境、和融管理、和润教师与和谐共生的“和雅教育”文化,开设“和雅课程超市”,让学生自主选课,全面发展。

    按照“顺序调整、章节合并、内容重组、主题拓展”的思路,学校组建专业课程团队对国家课程进行整合,在“横向”上逐步升级课题,在“纵向”上板块勾连延伸,共组织开发古典诗歌鉴赏、外语交流技巧等拓展类校本课程15大类,形成了国家课程校本化3.0体系。学校的“阑语天成、语言法则、地利人和”等学科拓展类课程,创客、无人机等科创类课程,都源于国家课程与校本课程的整合,深受学生欢迎。

    学校地处槎山脚下,三面环海,为了让学生深刻感知本地历史文化,我们将地方课程与非遗传承相结合,开发“渔民开洋、谢洋节、渔家号子、渔家锣鼓、荣成面塑、民间剪纸、渔家秧歌、渔网修补技艺”文化传承课程。依托当地海洋文化,结合《环境教育》《安全教育》等地方课程,让学生探秘家乡资源,感受家乡发展,关注海洋生态,激发学生保护家乡环境、建设家乡的社会责任感。

    当然,学校还构建了融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科技创新为一体的“课程超市”,形成了以“课程订单式、选择自主化、走班型实施”为主要特征的课程体系。目前学校共有56项校本特色课程,每学期学生在“课程超市”中自主选课,形成个性特长,进而达到“和而不同、雅而有致”的学风。

    我们结合实际,建立了“渔民开洋”“谢洋节”等社团,让学生在紧张的学习生活之余感受和传承家乡特色非遗文化;开发了“地利人和、槎山传说”等实践社团,让学生经常深入槎山景区义务讲解,宣传环保知识等;开设了茶艺兴趣社团,提高学生对中国茶文化的认知;“书法、剪纸、暖心部落、胶东大饽饽、面塑、陈氏太极、沙氏武术、创意贝雕、渔家秧歌、纸韵物语、五彩钩织”等社团,秉承祖国优秀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实践中体验,在传承中收获。

    2020年经过进一步审视后,学校又组织荣成市文化馆、非遗传承人到校指导课程建设,“槎山茶文化”“国际渔民节”等多项特色课程被省级电视台等报道。

    课程的持续发展离不开评价,学校确定好责任机制,每类项目、每个课程,谁主抓、谁分管、谁组织、谁开发,分工明确,责任到人,定期展评,绩效考核,倡导全员参与。我们还增设“课程创新奖”,鼓励教师开发新课程,创新使用老课程,提高校本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水平。

    为了更好地发挥评价的激励、导向作用,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学校还设立了“和雅诚信超市”,由班主任、组长、家长进行综合考核,学生获得一定的分值后就可以在“和雅诚信超市”兑换相应的奖品。

    近年来,学校在“和雅教育”理念的引领下,一路收获,一路成长,教学质量和各项比赛成绩喜人。其中,学生在特长、征文及各种创新、创客比赛中,先后获国家级奖励10多人次,省级奖励30多人次,市级奖励80多人次……接下来,学校还将在课程建设、校园文化、队伍升级等方面再添新动力,大步迈向前。

    (作者系山东省荣成市第三十五中学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