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事一粒葡萄引发的辩论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数学学习是一种符号化的知识与生活实际经验相结合的学习过程,它是在不断提出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获取数学知识、形成数学能力的一种思维活动。作为数学教师,以前我总认为在学习过程中掌握了数学的基本概念和解题方法就足够了,并且觉得教这些三年级小学生胸有成竹。然而“一粒葡萄”引发的“辩论”颠覆了我的想法。

    数学课上,我设计了几个环节让孩子充分理解什么是单价,为学习单价、数量、总价之间的关系进行铺垫。首先,第一个活动展示孩子们带来的各种物品的单价:有的是超市的购物小票,有的是自己手写的物品的价钱,有的是把商场里的价签拍了照,孩子们对这些并无异议,表示赞同。第二个活动,判断下面哪句话表示的是商品的单价:A巧克力13元,B一袋巧克力13元,C葡萄5元,D葡萄每千克5元,E《格林童话》每套8本。孩子们面对这些都能顺利地正确判断。于是我和孩子们一起顺势总结出单价的含义:就是单位商品的价钱。就在我们即将进行下面的学习活动时,班上的“小博士”马瀚超提出一个问题打破了正常的学习活动。

    “老师,葡萄可以按千克计算单价,也可以按盒计算,那您说一粒葡萄的价钱是单价吗?”这个问题一提出,班里顿时鸦雀无声,但紧接着议论声嘈杂起来,孩子们纷纷说出自己的看法——“一粒葡萄可以是单价”“对,一粒也是单位”“商场里好像没有这么卖的”“没有卖的不一定不是单价”……还有一些学生说不出原因,但也在发表不同的看法。我也在思考如何将这个疑问解释清楚,是简单地告诉他们答案,不能作为单价,还是从分析定义入手去剖析……

    一石激起千层浪,我尝试着让孩子自己去探索答案:“孩子们,刚才你们对一粒葡萄是否是单价的问题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无论答案是怎样的,我希望你们都拿出充分的理由来证明自己的结论,明天上课时我们再对这个问题进行说明。”下课后,我赶紧查阅这方面的知识,希望能有足够的理由说服他们。

    第二天一上课,孩子们就已经分成了两个阵营,一方说是单价,另一方说不能是单价。于是数学课变成了辩论课,两方的学生纷纷举例说明。李芸说:“我是从单价的含义来解释,单位商品的价钱是单价,一粒就是单位,也能显示出一粒葡萄的价钱,如果出现在超市里也是可以进行买卖的”“对,我昨天回家查资料了。西方国家的香蕉有一根一根卖的,所以葡萄也会有一粒一粒卖的”。李芸的好朋友杨沁雨及时进行了补充。听了她们的话,有的学生默默点头表示赞同。孩子们的回答“惊艳”到了我,我看着马瀚超,他果然迫不及待地站了起来,“我也说一粒葡萄的价钱是单价,但我认为在日常生活中不能作为单价。我回家问了姑姑,她住在美国洛杉矶,西方国家的超市里确实有一根一根卖香蕉的,还有苹果也是一个一个卖,但没有一粒一粒卖葡萄的,因为没有人会这样买。”

    说到这里,有的学生点头。我及时追问孩子:“没有人一粒一粒买,为什么” “因为太麻烦了”“如果想买一斤,要称许多次才行,不方便”。我顺势总结:“你们说得特别好,我们学习数学不是单纯学习知识,更是为了帮助人们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这也是学习数学的意义。”孩子们听后纷纷点头表示赞同。“超市里外形小的水果、特殊的蔬菜,还可以一盒、一袋、一捆等为单位标出价格,这也是单价。”

    一场有意义的数学辩论就在生活中的单价大讨论中结束了,但这次的数学学习活动却引发了我的思考。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曾说,“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我们面对的是天真好奇的孩童,求知的欲望、千奇百怪的想法、变幻莫测的思维方式,往往会被我们不经意间抹杀,但今天庆幸的是当孩子们在自己的知识范围里得不到答案时,我给了他们足够的学习空间,也给了自己补白的时间,师生通过各种途径寻找答案,从而很好地解决了问题。

    (作者单位系北京市顺义区建新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