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意班队会国歌,我们如何唱响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2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升旗仪式上,需要全体师生唱国歌。德育主任在巡视中发现,有的学生唱国歌声音小、没气势,还有的学生根本就没出声。随后,各班开展动员和教育工作,但部分学生仍然不唱,部分学生只能做到小声唱,情况虽有所改善,但效果不明显。

    德育主任在升旗仪式上教育学生说:“唱国歌是爱国的一种表现,爱国就应该认真唱国歌、唱响国歌!”此时有学生说:“老师,难道不唱国歌就是不爱国吗?”

    一句发问,引发了学生的小声议论,也让我这个班主任陷入沉思……

    当天晚上,我通过“问卷星”在全班发起《国歌为什么唱不响》的问卷调查。学生有的说“感觉有点害羞”,有的说“别人不唱,我也不唱”,有的说“国歌很有难度,很难唱好”,还有的说“从小到大每次升旗仪式都唱国歌,我现在就是不太想唱”……

    为了聚焦问题的症结,我开始寻找适合的解决策略。

    《人民日报》曾报道某大学要求学生默写国歌歌词和词曲作者,全部回答正确者不到10%。《北京青年报》也曾对中学生做过类似的抽样调查,默写国歌歌词完全正确者仅占22.5%。由此我联想到自己班级的学生。

    接下来,我安排学生利用两周时间了解国歌产生的历史背景。在随后的班会上,我首先请学生现场默写国歌歌词,正确率确实不尽如人意。每天都在接触国歌的高中生对国歌的认知其实并不理想。于是,我以国歌歌词为出发点,展开了话题。

    有人说:“国歌可以更换歌词了,和平年代的国歌应该弱化其战斗性,大家认同这些观点吗?若认同,国歌歌词怎么改?若不认同,请说说观点。”

    学生在小组讨论结束后,轮流阐述本组观点,最终达成共识:《义勇军进行曲》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其歌词不能随意修改,国歌让我们在历史回音中抚今追昔,唱响国歌是重温历史,更是警惕当下,警醒后人要珍惜和平,勿重蹈历史覆辙。国歌在用音乐语言诠释丰厚深刻的民族精神。

    接下来,学生分享了他们利用两周时间搜集的有关国歌的资料。

    学生张天一分享了《开国大典》纪录片,他说,《义勇军进行曲》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大典上唱响,第一次回荡在天安门广场,场面庄严宏大,看的时候会不由自主地跟着唱,声音虽然不大,却是发自真情,内心升腾起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

    学生赵宁分享了一个网络视频,他介绍说,一位普通香港市民自己带了一面小小国旗放在地上,突然国旗掉了下来,但很快就有人把国旗扶起并牢牢插稳,视频中此刻渐渐响起的国歌让我很感动。

    学生丁建明分享了足球比赛现场奏响国歌的瞬间,让他深刻体验了那种油然而生的自豪感。学生洪笑笑曾参加“井冈山红色之旅”实践活动,期间当地4位老人讲述了自己的战斗经历。结束时老人们一同起立,用沙哑的声音唱起国歌,那一刻她由衷感到国歌的力量能够直逼心灵、撼动灵魂。

    通过环环紧扣的活动设计,学生已经能够明确国歌是一个国家的“第一歌”,是一个国家神圣而庄严的“声音形象”,那么接下来如何由知导行?

    重新认识国歌,每一个人都要履行好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责任和权利。正所谓“天下兴亡,匹夫有责,中国形象,公众有责!”

    讨论进行到此,我引导学生从“唱响国歌的行为规范”的讨论拓展到“维护中国形象责任担当”的行为选择。学生纷纷表示:爱国就是要维护国家形象!爱国行为必须符合国家利益!爱国就是理性地去做正确的事情!爱国是首奋斗的歌!爱国是年轻人做过最酷的事!

    本次班会“以国歌品国”,引导高中生基于讨论-分析-交流的方式厘清国歌与国家的关系、国歌与每个人的关系,增强高中生对国家的责任感,唤醒对国歌最虔诚的信仰。国歌是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鲜活教材。学生对国歌的感情,需要通过各种活动不断培养、涵养与滋养,不断增强青少年对国家的认同感,在唱响国歌的同时树立青年一代坚定的理想信念。

    (作者单位系上海市中国中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