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改观察·韩宝江②课程建设需要顶层规划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09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学校应当建构基于自身特点的课程体系,立足当下、引领未来。做好课程体系的顶层设计规划,大致可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和步骤:

    学校基本要素。学校要梳理自身的历史发展脉络,除了建校时间地点、沿革变迁、分期阶段等,还要包括当前阶段的各种要素,如占地面积、建筑面积、硬件配置、软件条件等。学校还要研究师资队伍结构的具体情况,进行教师年龄、教龄、学历、职称等方面的数据分析。

    办学指导思想。学校要根据实际情况找准办学定位,确定科学、正确的办学思想,即具体办学过程中指导、影响办学行为的理论思想,这也是对教育现象、教育规律、教育问题等方面的认知和看法。办学思想源于学校管理团队工作实践中的观察、研究、思考,结合学校的历史文化传统和当前的社会发展趋势,由感性经验上升为理性共识的高度概括,提炼出具有学校特色的办学风格和理论成果,用以引领和主导学校一个阶段的健康发展并力争形成特色。

    学校办学理念。办学理念是学校管理团队对办学、治校、育人等教育工作的理性认识和理想追求,既是办学的出发点又是目标指向的最终归宿。作为学校建设发展的灵魂,办学理念包括办学宗旨、办学目标、办学策略等,具体表现在“三风一训”(校风、教风、学风、校训)、校规、校歌、育人取向、培养目标、校园文化等多方面。

    课程结构体系。将学校课程建设工作的指导思想、教育教学活动的实施内容形成条理化、结构化、直观化的呈现与表达,这就是学校的课程结构体系建构。经过对学生、家长、社区等具体情况的全面调查,学校会发现学生需求程度或兴趣较高的内容,同时梳理学校可利用的课程资源。以此为基础,学校需要对现有课程进行合理的改造提升——对于具备条件的课程尽快推进研发实施,对于当前暂不具备条件的课程作出规划并尽量创造条件。

    实施路径模式。在落实“五育”并举的大背景下,学校以学生为中心和主体,让学生学会学习,顺应学习方式的变革,关注学生的体验、探究、操作、协作、迁移、创新等一系列能力。课堂教学是新课改实施的主渠道和主阵地,要在不折不扣落实国家课程标准及学科核心素养的同时,遵循科学性、适切性、综合性、实践性等原则,因地制宜探索、拓展校内外教学实施方式,努力实现“信息流动”“渠道畅通”“资源统整”等目标。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载体,各类社团是学生身心发展、拓宽兴趣、展示个性、锻炼能力的主要阵地。知识学习与实践创新融合、静态学习与活动体验兼备——丰富多彩的实践类课程会引领学生“做中学”,帮助学生完善知识结构。

    管理保障机制。课程管理机制包括:课程开发申报审核、课堂管理常规、听评课制度、课程评价反馈机制;选课流程、专业教室分配、设施配置;多元化考核方式、学业成绩管理;等等。对于学校校长而言,其个人的从业经历、学识视野、认知水平、办学思路、思想站位、思维方式、管理风格等要素,对于学校发展特别是课程建设方向都有不可忽视的作用。课程是学校育人行为的直接载体,必须着眼于兼顾学校全体学生的共性标准与个性需求,尽可能满足学生的全面成长需要。

    (作者系北京教育科学研究院副研究员)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