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家影像匡互生的感化教育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06-16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匡互生(1891-1933),著名革命家,教育家。五四运动天安门大会和会后游行的主要组织者,后任教于湖南省立第一师范、上海公学和春晖中学。1924年创办立达学园,开设农艺、艺术、师范等专业,培养了大量人才。

    ——————————————————

    匡互生是一个了不得的人物。他少年习武,练就一身功夫,五四运动时,跳上围墙窗洞,击毁玻璃,用力折去窗上铁栅,不顾负伤流血,纵身自窗口跳入曹汝霖住宅内,完成了他的英雄壮举。

    1920年,匡互生进入湖南一师主持校务。他的改革,从撤换全部原有的教职员开始,不可谓不大胆。他以校长易培基的名义先后聘请一批受过五四运动洗礼的人物来校,甚至还聘请了一名美国女教员担任英语教师,当然,毛润之也是在匡互生的“运作”下才正式应聘湖南一师担任教师的。匡互生还改革教材,去除封建糟粕内容,实现男女同校。很快,湖南一师就成了与经亨颐领导的浙江一师共享盛名的学校。

    可是,匡互生在湖南一师的时间很短。1924年,他受夏丏尊之邀到春晖中学担任训育主任,与学生同吃同住,深受学生爱戴。不过,匡互生最大的教育业绩,不是在春晖,而是在立达。

    匡互生离开春晖,其实是因为“爱生心切”。在江南寒冷的冬天,学生黄源头戴一顶毡帽上体育课,体育老师命他脱帽,他不肯,并且不服。领导要对黄源记过甚至开除,但匡互生认为惩罚太过严酷,他认为“白马湖上蒙上浓雾,已非实施一个教育理想的原地了”,于是愤然辞职。

    离开春晖的匡互生,不仅带走了一些学生,还带走了春晖的一批教师。他们抵达上海江湾,创办了立达学园。

    这是一所没有校长的中学。匡互生负责训育,周为群承担教务,陶载良管理后勤。由教师、工人、学生代表组成校务委员会管理校务,匡互生被公推为校务委员会主任,开始了他的教育理念实践。立达的校门可以自由进出,实验室里学生可以自行研究,食堂中男女同桌吃饭,师生住同样的宿舍,吃同样的饭菜。

    匡互生还提倡感化教育。立达学园是没有校规的,全凭感化。追随匡互生到上海的黄源,就被匡互生“约谈”过。黄源到了上海后,与一个女生相恋了,过从甚密,引起了其他学生的“不适”。一般不干预男女“新闻”的匡互生找黄源谈话,说:“你们都还年轻,精力主要应该放在事业上和学习上。”谁承想,黄源却在恩师面前“放肆”起来:“青年时期不谈恋爱,什么时候谈?求知识是一辈子的事情,青年时期固然要学,老年了也可以学。”面对黄源的这种“钻牛角尖”,匡互生仍然温和地说:“回去再考虑考虑,同时也要顾及客观影响。”后来,黄源把这件事记录在自己的文章里,标题就是《最使我感激、给我鼓励的教师匡互生》。

    匡互生的感化教育,还很有古人风范。他不仅这样开导学生,甚至对“梁上君子”也用类似的方法。巴金在怀念匡互生的文章中就讲过这么一件事。立达学园的厨房来了一位偷煤贼,被工作人员逮个正着,送到匡互生这里。匡互生先是和小偷聊了一阵,开导他,然后给了他两块钱,劝他去做点小生意。随后,把他放走了。

    也不知道是不是前面这个小偷的“经典案例”,没过多久居然又来了一位穿西装的小偷。匡先生让他坐下来,同他长谈,了解他的生活情况,还给他介绍了一份工作。

    我们不禁要问,这样的理念真能治校吗?

    有一个事例很能说明立达学园学生的道德水准和素质。学校里的图书馆,学生若要借书,自己领钥匙,自己登记,自己归还。这样的图书管理制度,居然没有遗失书籍。立达建校3年时间,居然可以与北京大学相提并论,被誉为“北京的北大,上海的立达”。

    1932年,日军进攻上海,立达学园所处的沪郊江湾正是前线。匡互生在战火中忙于安顿教师学生,抢搬学校设施用具。战后,他又忙着筹款恢复校舍,在短时间内重新开了学。可他自己终因劳累过度而病倒,1933年与世长辞,年仅43岁。立达学生周尧在匡互生去世后撰写的一副挽联,颇能反映学生对这位伟大先驱的崇敬之情:

    立人达人,万千青年心灵,受先生洗礼

    敬尔爱尔,二三小子血泪,作后起招魂

    值得一说的是,在匡互生逝世后的1995年,由立达学园早期的几个学生发动,在海南重建了“海南立达学园”。匡互生精神不朽,“立达”亦长留人间。

    (作者单位系浙江省温州道尔顿小学)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