给青年教师的信·李镇西网络阅读算“阅读”吗

首页 > 教育新闻 > 教育新闻阅读/2021-10-13 / 加入收藏 / 阅读 [打印]

建涛老师:

    你说不太喜欢读书,但常常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因此问我:“这算阅读吗?”

    我的回答是,这当然算阅读,只是不能仅仅有这样的阅读。

    世纪之交前后,互联网逐步普及。人们开始有了纸质报刊书籍以外的信息渠道——先是网络论坛,后来是博客(包括微博),再到现在的微信公众号,以及各种APP……现在打开百度,便可以搜索到海量的知识和信息。一些工具辞书,基本也可以被网络取代。至少我现在很少查《新华字典》《现代汉语词典》了,以前这两本工具书都是我的案头必备,而现在我通过“百度汉语”APP,随时都可以搜到我需要查询的字词。而以手机为载体的移动互联网出现后,网络阅读更是方便极了。手机在握,天下在望。

    长期以来,我们对网络阅读多持有负面评价,“碎片化阅读”“肤浅阅读”等不绝于耳。还有人总是对网络信息持不信任态度,总觉得“网上的东西都不靠谱”。在不少人眼中,只有静坐书房,沏好一杯茶,庄重地捧着一本厚厚的书,那才叫“阅读”。

    这实在是一种偏见,只要是信息、知识和思想的主动吸收,都是阅读。只不过信息、知识和思想的载体发生了变化而已。如果按照“只有阅读纸质书才是阅读”的逻辑,那么只有阅读竹简甚至甲骨文才是阅读。正如用毛笔写字是书写,用钢笔写字也是书写一样,对着电脑或手机屏幕阅读,当然也是阅读——我且把这种基于互联网的阅读方式称作“互联网阅读”或“新媒体阅读”,或干脆简称“新阅读”。

    相比传统的纸质报刊书籍的阅读,新阅读最大的优势是实现了“阅读面前人人平等”。在过去,阅读是一件很“贵族”的事,你先得有钱买书,才可能读书;同时,以前的阅读还是一件很“特权”的事,有的书你有钱也买不到,那是需要“级别”的。而互联网所具有的天然平等属性,让所有信息、知识和思想都平等地呈现在人人皆有的电脑或手机屏幕上。在开放的互联网时代,信息不再被封锁,知识不再被独霸,思想不再被垄断……这样的新阅读不是人类的进步吗?

    的确,新阅读很容易停留于“碎片化阅读”,但它同时也极大地方便了人们将碎片化的时间用于阅读。如果说过去我们只能专门安排读书时间才能阅读的话,现在我们在等公交车的几分钟时间就可以读一篇文章,这不是很好吗?再加上现在网络阅读还具有了“听书”功能,我们散步、开车甚至在做家务的时候都可以“阅读”。这就将碎片化的时间利用了起来,成为“读书时间”,这是传统纸质阅读很难实现的。

    说到“碎片化阅读”,也不要一概否定。有的东西本身没必要那么“深刻”地阅读,“碎片化阅读”足够。比如到一座城市,想大概了解这座城市各方面的情况,打开网络搜索相关词条,捕捉自己想要了解的信息,浏览一下就足够了。

    所以,我们不但不要鄙薄新阅读,反而应该积极主动地拥抱新阅读,让更多边角余料的时间被新阅读填满,或者说,让我们的阅读占领更多的时空。

    建涛老师,你完全不必因为“喜欢在网上浏览各种信息”而“总觉得不安”,网络阅读也是阅读。

    只是你不能仅仅有新阅读。作为一名教师,应该有完整的阅读,不仅要有网络阅读,还应该有纸质阅读。二者不可偏废,应该互相补充。

    传统的纸质阅读不可能被新阅读所替代。从阅读内容上看,网络阅读更多的是新闻报道,是时政评论,是杂感随笔,是生活资讯……而传统阅读则往往是学术著作,是科学理论,是相对比较完整、系统的精神产品;从阅读过程来看,网络阅读往往一目十行,一般不需要沉下心来边读边想。传统阅读则是静静品味,细细咀嚼,伴随着联想、思考、质疑,有时候对着几页书翻来覆去反复推敲;从阅读方式来看,网络阅读只需要用眼睛则可,而传统阅读不但要用眼睛,还得动笔,勾勾画画,圈圈点点,点评批注,所谓“不动笔墨不读书”。

    针对人们看不起网络阅读,我今天说了新阅读许多好话,但这绝不意味着我主张用新阅读取代传统阅读。既紧握手机网上冲浪,又捧读经典沉醉其中——这才是完整的阅读。

                                        你的朋友 李镇西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原校长)

  • 最新内容
  • 相关内容
  • 网友推荐
  • 图文推荐